800万能否买回历史 海口拆“古庙”引质疑
近日,海口美兰区拆迁了一座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古庙,付出拆迁补偿款806.9万元。许多村民对此拆迁补偿协议提出质疑,有关专家更表示,海甸溪古庙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宗教、民俗价值,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 据悉,被拆迁的五庙是海口海甸溪“一寺八庙”中的一座,始建于明朝,供奉着关公、马援、蒙恬和孔子的牌位,是海南仅有的两处供奉秦朝大将蒙恬的寺庙,为纪念他修长城的历史功绩。 2012年3月5日,这座有400年历史,在2011年全国文物普查登记中列入海口市1567处文物点之一的古庙,因不是市级、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又恰好在2008年批复公布的《海口市海甸溪北岸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规划道路及城市改造地块范围之内,将被拆除和移建。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据海甸五庙文化室村民小组村民代表介绍,绝大多数村民在海口市美兰区旧城改造指挥部贴出拆迁通知之前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一份拆迁协议,后经他们了解,是已故的原村长单独与美兰区旧城改造指挥部签订的拆迁协议并丈量土地、庙宇及其他附属设施,补偿价格也由其单独和美兰区旧城改造指挥部协商,并无其他村民参与。而且这份协议的签订日期是2012年1月9日,但早在2011年12月24日,经村民代表大会决定,为妥善管理好村集体的土地、庙宇等财产,今后涉及拆迁的文书,必须要由原村长、陈明常、邝敬德三人签字方才有效,该份协议只有一人签字,因此很多村民质疑其合法性。目前他们正在寻求律师支持,试图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海甸溪古庙遭拆迁一事在海南多家网络论坛上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关注,绝大多少网友认为拆除古庙太可惜。有网友表示,海甸“一寺八庙”见证了海南人团结包容的移民文化,各个姓氏,各个民族宗教文化的和谐发展,就这样拆掉实在太可惜。海南的宗族祠堂,庙宇(寺,庵堂)文化是海南文化的特色,是中原文化迁徙的百科全书,几乎有村就有庙,遍及大街小巷,不计其数,其数量恐怕无人知晓,海南人再穷也要建庙,庙是海南文化的根,是海南文化的活化石,是海南人宗教信仰和精神寄托的家园,是海南传统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教育基地,它们除了祭拜神灵和祖先以外,同时也是海南人参政议事,学校学习,休闲娱乐等多功能活动汇聚在一起的地方,也是连接海外华侨爱国爱家,寻根问祖的历史见证。祠堂庙宇都是海南古建筑保存建造最好的建筑群,一般庙内有雕梁画栋,工艺精致,木雕绘画,栩栩如生,随着历史的变迁,很多建造工艺已经失传,一旦拆迁就无法恢复 再多的钱也买不到这样一座古庙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宗教、民俗价值。古庙的价值是很难用金钱计算的,与其在拆迁之后还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移建或重建,为什么不能够稍微改变一下规划,就让这些无法再生的古庙原貌保存在原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