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景观 查看内容

戈海:古建筑拆了重建算什么“文化保护”

2011-3-29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382| 评论: 0

摘要:   近日,济南市考古所力保8年的古建筑武岳庙被拆除,考古人员仍在进行抢救性发掘。昨日下午,在武岳庙的原址上,一台大型挖掘机正在轰鸣地施着工。虽然是拆除重建,虽然是每块重要构件都有标号,但考古人员认为, ...

  近日,济南市考古所力保8年的古建筑武岳庙被拆除,考古人员仍在进行抢救性发掘。昨日下午,在武岳庙的原址上,一台大型挖掘机正在轰鸣地施着工。虽然是拆除重建,虽然是每块重要构件都有标号,但考古人员认为,虽然古建筑可以如此复原,但是那种古色古香的韵味却无法重现。

  当下社会对保护古建筑、古遗址弥漫着一种极为奇特的逻辑:古建筑可以拆了重建,遗址可以推了重新找块地方安放。这种逻辑的出发点在于,传统文化保护应为经济发展让步,即便保护也是出于经济利益的需要。这让古建筑、遗迹的保护显得捉襟见肘:无经济价值时保护松懈,周围破败不敢;有经济效益多数时候是政府开发商需要地皮了则直接拆了,有点影响的另找块地方重建,鲜有人知的拆了就拆了。

  据报道称,根据设计公司的设计,拆除了武岳庙后,工程方会重修建一个全新的武岳庙。“我们这里已经把那些拆下来的砖石、木梁等武岳庙的重要构件都编了号,重建的时候会最大限度的再利用上去。”拆了重建,似乎合情合理,也做到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问题是,拆了重建的古建筑、遗迹还姓“古”吗?它所传承的文化意义还存在吗?形式上的仿古与真正的“古”难道无差别吗?这种逻辑颇值得考量:一者,现代人根据现代设计理念,结合现代建筑工具,在另一块地皮上建的“古建筑”最多只能称之为仿古。文物之所以文物,一方面因为其历史久远,另一方面则是在经历了千百年后,它已由一件普通物品变成了承载文化意义珍贵财富。重建能把这两方面的特性包含吗?显然不可能。

  二者,古建筑拆了重建往往被打上“文化保护”的标签,可仔细研究一下会发现,此种逻辑的出发点不在“文化保护”本身,而在于经济利益的需要。这一点当然也能理解,市场经济嘛,凡事都以效益为重,经济价值才是重要的衡量指标。但金钱社会下,文化保护又应该被置于何种地步?为了金钱是否就可以抛弃传统文化的传承?

  有一种理论认为,现代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并非穷人与富人之间、或者不同政治意识之间的不同,而是属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所造成的冲突。某种意义上,文化是比经济更有意义的存在。在现代技术支持下重建的古建筑、遗址已经失去了文化传承的意义,以“文化保护”为标签的经济活动又是怎样自欺欺人的行为?

  报道称,拆迁现场,对相对较小的砖石块,无论上面是否刻有文字,工人只是草草的丢到石堆中;砖石和木梁堆放在露天下,在绝大多数木梁上还保存有鲜艳彩绘,除了标识再无其它保护措施。不难想象,在这种粗暴的拆迁方式下,这些文物最终的命运会如何。而如果真损坏了重要部件,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也可以轻易模仿,不用担心重建不起来。

  因为拆古建筑有经济效益,所以我们该保护;又因为古建筑能带来效益,那把拆了的再建上,甚至于人为造出一些古建筑也可。这就是我们对文物的保护,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