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张掖市生态建设回眸
岁末年初,收获、喜悦和憧憬总是如期而至——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上升为国家战略,黑河湿地保护工程引起高层高度关注,中科院为了贯彻落实国办47条,提出了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意见,将进一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积极参与河西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和祁连山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等工作,实施“黑河流域集成水资源管理研究”等项目,为全省生态建设提供解决方案和关键技术支撑。
2010年岁末,注定是张掖发展历史上一个不同寻常的岁末——12月3日至8日,历史上少有的、长达6天的张掖市县区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暨市委二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再次将全市干部群众的心高度凝聚:会议确定的“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把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主攻方向”,犹如洪钟大吕在张掖大地响起!生态经济,树起了实现张掖新跨越的大旗。 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十一五”期间,张掖市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生态安全,生态良好”和谐张掖的目标,按照“南北封育、中间改造、周边退耕”的总体布局,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机遇,认真组织实施退耕还林、三北四期、天然林保护、重点防护林、绿色通道和林果产业建设等重点林业工程,取得了显著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为张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保障。五年来,累计完成人工造林31.71万亩,封育35.77万亩,育苗5.06万亩,绿色通道386.52公里,农田林网更新改造7.53万亩,义务植树1780.83万株,公益林管护面积328.22万亩。近年来,张掖市先后被确定为全国6个防沙治沙地级综合示范区之一,被命名为“全国绿化模范市”、甘肃省“国土绿化先进单位”、“甘肃绿化模范城市”、 “甘肃园林城市”和全省“退耕还林先进市”。 —— 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完成退耕还林任务23.68万亩。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建成杏、枣、梨、葡萄等特色果品生产基地6.2万亩、林草药综合经营生产基地30万亩和沙棘生产基地35万亩,有效地带动了林果业、草产业、畜牧业的发展,拓宽了广大农民增收渠道,增加了经济收入。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0.38万亩,建设绿色通道386.52公里,新建及更新恢复农田林网7.53万亩,构成了荒漠区生态林业体系的基本骨架,有效遏止了荒漠化扩张趋势。通过建立健全机构、加强队伍建设、完善管理制度、靠实管护责任、强化资金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等措施,扎实有效地开展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五年来,全市新建管护站(点)20处,人工围栏502公里,纳入国家补偿的328.22万亩公益林区域内植被得到恢复,生态效益逐步显现。 —— 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全面实施。2006年7月申请成立了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管理局,2008年启动实施了中国黑河流域(张掖)湿地保护工程,开展的“三个申报” 工作进展顺利,由林业系统负责申报的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已被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成为目前甘肃唯一、全国内陆河流域首家国家湿地公园。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了国家自然保护区专家委员会评审。张掖城北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也得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复命名。同时,滨河新区绿化、湿地公园生态恢复等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围绕湿地保护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提升了张掖湿地的知名度,推动了张掖生态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 ——林业产业化进程逐年加快。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通过调结构、建基地、扶龙头、拓市场,重点发展经济林果、种苗花卉、加工养殖、生态旅游和林下种植业,有力地推动了林业产业化进程。2007年以来,在总结全市多年来果品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托资源优势,按照“政府引导,行业服务,示范带动,群众参与”的原则,大力发展“三红”(设施红地球葡萄、红梨、红枣)为主的林果产业。至目前,红枣面积达到13.82万亩,红梨面积达到2400亩。特别是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下派技术人员蹲点示范、开展技术培训、服务等措施,加快了设施葡萄产业的发展。全市累计发展设施葡萄面积达3985亩(座)。为提高产品质量,产生规模效益,成立了张掖市葡萄协会,统一了“金张掖” 红提品牌,并获有机食品认证,实现了我市农产品有机认证零的突破。研究制定了5项技术标准,并通过省质监局审定,填补了国内空白。 ——城乡园林绿化向纵深推进。按照“城市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乡村花园化”的目标,加快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促使城乡环境面貌由单一绿化型向生态美化型转变。自2004年市区园林绿化职能上划市上管理以来,编制实施了《张掖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养护,采取规划建绿、拆墙透绿、退硬还绿、见缝插绿等措施,大力实施道路绿化精品工程和“30万株鲜花进市区”立体美化工程,加大公共绿地和防护绿地建设力度,狠抓单位和居住区绿化美化,广泛开展“园林化单位”、“花园式单位”达标创建活动,促进了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提档升级。至目前,市区共新增绿地145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由24.34%提高到了33.01%,绿化覆盖率由27.3%提高到了37.38%,人均公共绿地由5.82平方米提高到了11.73平方米,基本形成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鲜明的城市园林绿化格局。新农村绿化按照“村庄乡镇园林化、村镇单位花园化、道路沟渠林带化、居民庭院园艺化”的要求,编制村镇绿化规划和城乡绿化一体化发展规划,建立了以村镇所在地绿化为点、道路渠道绿化为线、村镇外缘绿化和村镇公园为面,点、线、面相结合的村镇绿化网络,全市村镇驻地绿化率达到26%以上,人均公共绿地达到3.72平方米,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森林资源管理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全市生态建设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级森林公安机关认真组织开展“绿盾行动”等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了破坏生态建设的违法犯罪行为;以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为总体目标,全面落实防火责任制,不断强化防火宣传教育,狠抓野外火源管理,切实加强防火通讯和扑火队伍建设,避免了重特大森林火灾的发生。加强了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执法、防治减灾和应急体系建设,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程度有所下降,检疫性有害生物扩散蔓延趋势得到遏止,外来有害生物得到有效防范;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降低了自然灾害对林业建设成果的破坏,巩固了已有的生态建设成果,确保了生态安全。 滨河新区得到亚行8000多万元的贷款,并被列入甘肃省“十二五”规划;湿地保护工程进展顺利,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和城市湿地公园相继命名,初步奠定了张掖在西部安全屏障中的战略地位;张掖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被农业部确定为甘肃唯一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神沙窝城市沙漠公园探险旅游项目正式启动;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军民合用机场、祁连山腹地环线旅游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宜居宜游生态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湿地之城”、“戈壁水乡”的独特魅力开始显现,首届全国“绿洲论坛”在张掖成功举办、全国设施葡萄研讨会在张掖召开……这些,都从根本上提升和优化了张掖的区位优势,树立起了金张掖生态建设的旗帜。 在告别成就辉煌的“十一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来充满希望的“十二五”时,“生态经济”、“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崭新理念和战略部署,带给128万张掖儿女的,是科学发展的崭新蓝图,是加快发展的坚定信心,是奋发有为的强劲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