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有过为吃一碗面而开车10多分钟甚至更多?你是否因为小区没有公立学校而为孩子的教育犯愁?你是否因为每天接送孩子而在路上花费掉大量的时间?
未来成都,或许有望让这一切都发生改变。
成都培训一线人员 解决规划建设难点
一场基本覆盖全成都市规划工作人员的培训近日召开,市规划局局长张樵走上讲台,对市规划局各部门、区(市)县规划局、乡村规划师以及成都部分规划编制机构共300余人进行了城乡规划理念创新专题培训。
从城市到城镇再到乡村,长达4个小时的培训会上,张樵用了一半多的时间谈城市规划问题,涉及交通、配套、地下空间利用、社区等方面,其中许多是成都已经存在或未来将会面临的问题。“今年将重点解决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张樵说。
“举行这次培训,就是想尽早地把全市规划思想统一,让大家知道今年要干什么,过完春节就开始干。”张樵告诉记者,参加培训会的人不仅是参与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的设计者、管理者,也是成都城乡规划一线的工作人员,他们希望通过培训交流,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规划建设中的难点,在今年形成一批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规划成果。
扩容
探索4平方公里容纳10万人
“我们目前正在推进一项工作,试点在4平方公里区域内建设一座立体城市,里面可以容纳10万人,其中1平方公里是用于居住、配套的综合体,3平方公里全是绿化。”市规划局局长张樵透露,试点建设“立体城市”正处于选址阶段,春节后应该可以定下来,“‘立体城市’建设是功能复合化、集约化的典型,对成都来讲无疑是一种新探索。”
新闻背景:
2010年7月29日,一场名为“立体城市未来中国”的全球巡展在东郊工业文明博物馆举行,巡展展示了数个未来“立体城市”的规划构想———在大约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设一个建筑面积600万平方米、可容纳10万~20万人口的高密度建筑群。这个建筑群的平均高度预计约为400米,容积率为5。立体城市里有住宅、商业、办公、教育、医疗、娱乐、体育、观光、公园,还有立体农业,人们在这里居住和工作,城市所需的一切功能都能在这里得到体现。
当时,成都规划局总规划师赵钢曾表示:“成都愿意实验‘立体城市’”。如今看来,这一构想已经成为现实。
配套
提前规划建设“厌恶性配套设施”
配套设施不仅是公共服务,水、电、气等市政设施更是配套中的基础。在培训会上,张樵特别强调今后新区建设,市政配套工程必须先做好。
张樵说,配套除了公共配套、服务类配套、市政配套,还有一种“厌恶性配套设施”,这种设施要特别重视。“厌恶性配套设施”实际是媒体对包括变电站、公共厕所、垃圾站、加油站、洗车场、无线发射站、公共停车场等被市民所厌恶的公共设施的称谓。
“这些设施你说不建?肯定不可能,都是必须要用的,但居民们不喜欢,那么就必须提前规划建设好。”张樵用两个“必须”强调其重要性。
新闻背景:
去年8月2日,成都商报一篇《中心城区限电缺的不是电是变电站》报道揭示了成都的“变电站尴尬”———身为水电大省,成都主城区不缺电,是电力供不进来。由于变电站迟迟不到位,甚至导致了主城区也频频限电。
为什么变电站建不起来?2009年12月2日,游乐园变电站准备进场施工前,因担心辐射对身体健康有影响、变电站安全隐患等问题,周边居民反应强烈,阻止进场施工。这仅是一个案例,中心城区内还有数个因变电站无法就位导致的用电紧张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