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景观 查看内容

滇池生态环境发生改变 5万亩湿地成鸟类天堂

2010-11-30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682| 评论: 0

摘要:    经过10多年的努力,滇池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改变,特别是已建成的5万亩滇池湖滨生态湿地成了滇池生态环境的“调节器”,还吸引了许多鸟类来昆明“安家落户”。消失已久的冠鱼狗、白琵鹭、红翅旋壁雀又重新翱翔在 ...
  经过10多年的努力,滇池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改变,特别是已建成的5万亩滇池湖滨生态湿地成了滇池生态环境的“调节器”,还吸引了许多鸟类来昆明“安家落户”。消失已久的冠鱼狗、白琵鹭、红翅旋壁雀又重新翱翔在滇池湖面之上,近20种鸟类在昆明首次被发现,滇池湖滨生态湿地逐渐成为了鸟类的天堂和乐园。

  新增近10种鸟来昆落巢

  “入驻”昆明的鸟类增多了,滇池周边生态环境变好了,人们的保护意识提升了。

  据昆明市鸟类协会理事长王紫江教授介绍,2007年底以来,昆明鸟类种类进入增长最快的时期。根据近年对滇池鸟类的调查,自2007年以来,滇池鸟类无论从种类还是数量上每年都在递增,并且不断有从未见过的鸟种出现。短短三年时间,昆明新增鸟类近10种,现存鸟类达到300余种,大部分生活在滇池湿地里。

  家住滇池草海附近的周奶奶说,30多年前,这一带的鸟特别多,起码有几百种,特别是一些大翅膀的鸟,只要飞过天空就黑压压的一片。那时,经济有人用弹弓、气枪打鸟,甚至用网捕鸟。这样持续几年后,好像鸟都被打完了,最常见的麻雀也少见了。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改善滇池生态环境的工作,滇池边的鸟类、野鸭等动物又多起来了。

  据王紫江教授介绍,截至2004年,昆明所记录的鸟类有300余种,其中有的种类仅有一两次记录,并从记录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如大白鹭、红颈瓣蹼鹬等。有的种类则逐年减少,上世纪末之前就已在昆明消失,如白琵鹭、红翅旋壁雀等。还有的种类曾一度减少,甚至局部消失,后逐渐有了恢复和发展,如麻雀、乌鸦和喜鹊等。据不完全统计,半个世纪以来,至少有25种鸟在昆明消失,近几年来,由于绿地面积增加,环境改善以及民众的保护意识提高,昆明出现了一些从未记录过的鸟种,如三趾鸥、白头鸭等10多种鸟。

  王紫江教授分析了昆明鸟类近年来的变化数据。他说:“一些鸟的留居情况有所改变,如灰掠鸟和北红尾鸲曾是冬去春来的冬候鸟或旅鸟,但近年来发现有的种群在昆明繁殖,成了终年留居的地方性留鸟。鸟类种群数量也有所改变。上世纪60年代昆明鸟类的数量较多,平均每小时在城市公园能遇见近百只鸟,而90年代降至30只左右,今年调查的结果是近50只(红嘴鸥除外)。说明数十年来,昆明鸟类的种群、数量曾有过明显减少,近期又有所恢复和发展。鸟类分布范围也有所改变。早期广泛分布的一些种类如鸢、红隼、喜鹊、乌鸦等几乎在各种类型的城市公园均能见到,而近年来在滇池生态湿地里也能见到。有的种类如小鸊鷉早期广泛分布在大观楼、翠湖乃至莲花池的小水塘,近年来分布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如果在城市化建设中片面地追求高楼大厦和市场繁荣,忽视环境优先的原则,必然导致鸟类群落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下降。一个仅仅高楼大厦林立,车辆川流不息的城市不是现代化城市,树上无鸟鸣、水中无游禽的城市注定是一个缺乏自然活力、乏味的城市。”王紫江教授表示。

  近年,昆明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在逐渐恢复和发展。为此,王紫江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开展对昆明鸟类资源现状调查,摸清昆明鸟类“家底”;加强城市鸟类的研究和监测,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重视鸟类栖息地环境的恢复建设,减少栖息地丧失、退化趋势。

  “四退三还”逐渐修复生态

  昆明鸟类种类的增多,是因为滇池湖滨生态湿地增多了,生态不断得到了修复,为鸟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栖息之处。

  两年前,昆明开始实施滇池生态修复、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新举措,给滇池注入了“新鲜血液”。

  为了给滇池建“肺”造“肾”,滇池环湖公路内侧进行了退田还林、退塘还湿、退房还岸、退人护水“四退三还”工程,加快了生态湿地建设。据了解,目前已在滇池流域关闭挖沙、采石、取土矿业权547个,涉及面积1.3万亩;完成植被恢复0.8万亩;加强水源地保护,封停禁采地下水数百口;整治水土流失500平方公里,统筹推进城乡绿化建设,滇池流域林木覆盖率达50%。全面改善和提高滇池流域生态和滇池环湖生态,截污、治污系统共同构成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体系,削减进入滇池的面源污染负荷。

  记者从昆明市滇池管理局获悉,现在正在滇池沿湖33.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开展的环湖生态建设,截止今年11月底,整个滇池湖滨“四退三还”工作共完成退塘、退田44595亩,退房95.1万平方米,退人16525人,开展湖滨生态建设53814亩,其中湖内湿地11220亩,湖滨湿地18589亩,河口湿地3086亩,湖滨林带20919亩,累计完成投资26.7亿元。现在,在滇池周围,都建成了生态湿地。滇池将扩大到近350平方公里,这是滇池自围湖造田后的一个历史性转变。

  记者在西山脚下的山邑村看到,这个村子已变成了一片片绿色的林地,走入其中,阵阵新鲜的空气扑面而来,而靠近该片林地的滇池,原来蓝藻成片的现象也已得到遏制……

  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方面,以禁养和减少化肥施用量为重点,通过开展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实行一湖两江流域禁养,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施乡村清洁措施,采取沼气池、农村建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湿地等方式堵住源头。

  按照计划,3年后滇池边将退耕34万亩农田,以减少对滇池的污染;在禁养方面,除了在水源地禁止种烟与花,还要求在河道200米内不准养殖。盘龙区滇源镇冷水河支流附近的村民刘芸表示,他们村子在两年前就收到了“为保护水源地,请‘掐花控烟’”的宣传资料。在政府部门给予了一定补助后,他们减少了烟草的种植。另外,最近政府部门还将他们村子整体搬迁到昆明市区,这让他们感到很开心。少部分上了年纪的村民也经过政府部门做工作,为了不污染昆明水源,不污染滇池,最终表示了理解。据介绍,目前光是松华坝水库附近就已减少了两万多亩蔬菜与烤烟的种植,大大减少了对滇池的污染。

  据昆明市农业局能源生态处处长王建介绍,滇池周边农民平均每人只拥有农田0.27亩。为此,他们展开了土地轮休的政策,开展了试验,在有的地方实行种绿肥,从空气中吸取氮磷,减少了化肥氮磷有机化肥的使用,倡导使用农家肥。开展了禁养、农村示范工程、物理防治虫害、举办农民田间培训学校等措施,尤其是时下正在全面展开实施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在全国都算领先。同时还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比如有的种花、种菜项目往水源地、滇池流域外搬迁,在滇池流域种植经济林木、从源头上减少农村面源污染的恶化。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