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国家重点公园交相辉映
莲花山公园风筝广场。 园博园美景。 仙湖植物园的一泓清水。 深圳650多个公园中,有三个公园成为国家重点公园,它们是园博园、莲花山公园、仙湖植物园。这三个作为深圳乃至全国公园中的“佼佼者”,无疑以鲜明的个性或共性特征,成为中国园林建设中的典范,吸引世人目光。 高水平规划凸显景观特色 中外园林建设史上,好的园林作品,就是一个高水平规划的展示。查阅三个公园建设历史,这三个公园也不例外,而且与中国风景园林最高学府北京林业大学密不可分。 莲花山公园筹建于1992年10月。1998年日本黑川纪章事务所对莲花山公园的总体规划进行了概念性的构思。2002年,规划国土部门对公园总体规划设计进行国际咨询,最后市北林苑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和美国SWA设计公司中标。莲花山公园规划定位为“生态型城市公园”,拟建成一个“活的博物馆”,重点以莲花山自身环境为题材,开展生态知识的教育和展示,寓教育于休闲娱乐之中。在尽量保持莲花山公园现有自然风貌和植被的基础上,规划最终确定将公园划分为山林谷地游赏景区、水滨游赏景区、疏林草地游赏景区。 园博园2004年9月建成。自规划之初,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孟兆祯教授等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家就到现场勘查,最终确定了整体规划。园博园原地貌南区为平整的缓坡,北区为丘陵山地,符合“北山南原”的地貌,具有较好的山水骨架,利用这一地形地貌,将园博园规划成一个依山傍水、坡谷沟壑、高低起伏、自然分布、自成一体的景区。之后在地形调整中,巧妙借鉴颐和园后山后湖改造方法,通过土方调整、还谷回坡,形成幽静山谷。 针对北区地形支离破碎,采石场破坏山体,而山脊隔断东西交通,又与广深高速公路相邻,噪声干扰严重的现象,园博园建设时通过土方平衡与调整,沿北、西堆土成带状丘陵,就低挖池,隔离不良景观和噪音,形成幽静山谷,以利布置园林景点。为了联系东西交通又不破坏山体,引入了隧道构筑元素,通过开挖车行隧道,贯穿东西,使交通便捷、景观相连,有利于参观路线的组织,自然山体与植被基本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仙湖植物园规划始于1982年,由当时全国唯一具有风景园林规划专业发展方向的北京林学院(现林业大学)负责,著名风景园林专家孙晓翔、杨赉丽教授率十多名主力教师和研究生来到深圳,他们不仅更改了当初植物园建在莲花山的选址,孙晓翔还完成了仙湖植物园早期初步规划,确定仙湖植物园面积为1万多亩,是中国最大的植物园,性能为“风景植物园”,园内植物以风景资源为主要特色,观赏为主要功能,提出依山而建,景点分竹类植物区、裸子植物区等约10个功能区。随后,孙晓翔明确仙湖植物园以皇家园林风格为特色,建筑以金黄色琉璃瓦为代表。它与荔枝公园的岭南园林、东湖公园的江南园林,共同展示中国园林三个流派的特色。 1984年初,孟兆祯接手后,率北林院园林规划、园林植物、园林建筑三个系领衔教授,对仙湖植物园进行详细考察,对原规划进行了适当梳理、调整,制订出了具体的实施规划。 这种高水平的规划,体现在没有对原始地形地貌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突出了深圳地域特色。这为公园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深圳建设者的远见卓识。 生态优先的“生动课堂” 徜徉在这三个国家重点公园,游人感受最深的是满眼的绿色。坚持生态优先,这是深圳建设公园时始终贯彻的宗旨。 园博园前身是黄牛垅绿化隔带,是规划中的城市绿肺。乘着园博会东风,园林工作者精心设计,科学改造,丰富了园内植物景观资源。目前,园内栽培植物共有900余种(包括亚种、变种、变型及园艺栽培)。 与其他公园不同的是,这些植物来自各参展国、参展省、市,大多数是代表性的乡土树种和园林植物,甚至有一些是珍稀濒危植物。2005年,园博园又纳入深圳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这使园博园的自身生态系统得到进一步的保护,而且在对保障城市基本生态安全,维护生态系统的科学性、完整性和连续性,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平衡自然生态系统和增加环境承载力方面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