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景观 查看内容

北京宣南会馆60年间少了四分之三 专家呼吁保护

2010-10-14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18| 评论: 0

摘要: 10月11日,一位居民走过胡同,隔壁就是安徽会馆。 10月11日,中山会馆,瓜藤爬上老屋。目前,会馆正在进行修缮。 作为全国会馆最为集中的西城区宣南地区,其会馆数量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减少 ...

10月11日,一位居民走过胡同,隔壁就是安徽会馆。

10月11日,中山会馆,瓜藤爬上老屋。目前,会馆正在进行修缮。

作为全国会馆最为集中的西城区宣南地区,其会馆数量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减少了四分之三,比上世纪90年代减少了三分之二。目前,宣南地区现存的101个会馆中,有大约四成有望被原址保护,免受“拆迁之苦”。

  在昨天举行的“北京西城宣南文化节”——“2010会馆保护与利用(北京)论坛”上,专家呼吁,按照文物规格对待会馆,尽快制定会馆保护规范和修缮标准,进行整体保护。

  约40处会馆有保留价值

  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一些位于“黄金地段”的故居、会馆被开发商的新建楼盘淹没,有的拆掉后在其他地方重建,有的被完全拆除。再加上更早时期的某些历史原因,导致宣南会馆在数十年间不断减少。

  今年,两区合并之后,新西城对宣南地区的会馆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完成了调研报告。调查数据显示,历史上北京约有会馆491所,其中70%以上坐落于新西城区域内。目前宣南地区有会馆101处,有保留价值的约40处,其中14处为国家、市和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为文物普查登记在册项目。94处会馆目前由居民居住,另外7处为商业、办公利用。

  未来,西城区将加大对会馆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有保留价值的40处会馆有望被原址保护。

  西城区有关负责人介绍,会馆保护将列入北京“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此次召开会馆保护与利用论坛,就是要听取专家意见,为接下来制定更为具体的保护规划进行准备。

  专家建议别让会馆变会所

  在会馆利用方面,绝大多数专家意见较为统一,就是让更多的会馆成为公众的文化空间,而不是成为某些企业、机构的“会所”。在会馆建筑内居民腾退和会馆改造问题上,基本所有的专家都认为,资金是其中最重要的问题。

  西城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将会给会馆建立网上博物馆,对于那些已经消失了的会馆,将会考虑在原址进行标识以示纪念。

  ■ 交锋

  昨日论坛上,专家对会馆保护的观点也不尽相同。北京大学教授岳升阳认为,应该全面提升会馆的地位,把所有的会馆都当作文物来对待,尽可能多地原址保护,尽可能多地向公众开放。而西城区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李金龙则主张在一些大型的会馆附近,迁建一些小规模的会馆,形成会馆村落,进行集中展示,方便游客参观。

  西城区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区图书馆馆长李金龙:

  “建会馆村落可方便参观”

  新京报:你曾对宣南会馆进行走访调查,有哪些发现?

  李金龙:我们走访的181处,可识别的是124处,其中可利用的不足50处。待拆的6处,正在拆的35处。

  新京报:对于可利用的会馆,你的设想是怎样的?

  李金龙:可以组合一个会馆村落,进行整体展示,也可以让会馆所在地的省市进行当地的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展示。这个村落可以建设在一些大的会馆附近,例如中山会馆、安徽会馆,然后把一些小的会馆迁建到这里来,建设一个整体的区域。

  新京报:这样的方式有什么优势?

  李金龙:方便游客参观,可以在一个区域内参观很多地方的会馆,领略不同的地域历史文化。

  新京报:这样就会对一些会馆实行迁建,拆掉再重建还能体现其历史文化价值吗?

  李金龙:迁建首先要建立在科学分析评估的基础上,会馆最重要的是其文化历史内涵,只要把这个保留住就行了,也就是保留其文化元素,让公众可以参观、感受。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