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太原市骑游爱好者梁先生致电称:不久前他和朋友骑车到徐沟游览,早就听说当地有个很有规模的城隍庙,一路打听,终于找到了。然而出现在他们眼前的建筑物,却是破败不堪,残垣断壁,满院的荒草,当时刚下过雨,整片建筑物基本都被浸泡在雨水中,有的地方已经出现了坍塌。这么珍贵的古建筑群,怎么就没人管理呢?
接到这位先生的反映后,驱车前往徐沟。驶进徐沟镇,向一位老人打听城隍庙的位置,老人反问到:"要看城隍庙?没了,早没东西了,也快塌完了。"亮明身份,老者马上激动地说:"记者啊,赶紧呼吁呼吁吧,祖宗留下的好东西,到咱们这儿就快传不下去了。"
在老人的带领下,汽车穿过一条小巷,一处有磅礴气势又带着满目苍凉的建筑物出现在了眼前。
整片建筑物坐北朝南,门前是一处盘龙琉璃照壁,颜色黄绿相间,虽经数百年风雨沧桑,颜色依旧不改,但龙口、龙身部分已被损害,就连照壁的根基也出现风化现象,一块块灰砖已经被风化得不堪一捏,用手一抠,就成块落下。
再往后,就进入这片建筑群的大门,通过一处幽深的门洞,迎接的是两扇紧闭的大门,一个已经锈迹斑斑的铁锁将大门连在了一起。
附近居民介绍,现在负责看管城隍庙的人叫郭虎生,曾试图寻找,未果。此后,见到了城隍庙附近的居民何先生。
谈起徐沟的城隍庙,何先生娓娓道来:"由于住得近,我进去过不少次了,坦白说,里面什么都没有了,但它的建筑风格还是很值得一看的。一直以来,不断有游客慕名而来,能看出,大家都挺欣赏我们的城隍庙,但同样能看出来,大家是乘兴而来,失意而归,它太破败了。"
此后,何先生还提供了徐沟城隍庙的一些资料。此建筑群始建于金代大定年间 (公元1161年-1189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经过历代战乱与地震等灾害,文庙城隍庙建筑群均得到了重建和修缮,现存建筑大多为清代结构,东西宽99米、南北长100米,占地面积9900平方米。文庙建筑群包括大成牌坊、道观古今牌坊等。据《徐沟县志》记载,文庙有清代康熙御书匾额"万世师表"、乾隆皇帝"与天地参"、光绪皇帝的"斯文在兹"。
在文庙城隍庙建筑群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城隍庙前的栖霞楼。该楼建于明成化年间,高15米,重檐歇山顶,再加上楼前的滴水,似三层楼阁,层层四角翘起,斗拱密麻,纵横交错,整个楼用千余条大小不同的构件串联吻合,彼此制约,不用一钉一铆,堪称我国古代建筑的经典之作。而且,栖霞楼雄伟独特的造型,将山门与乐台巧妙地融为一体,前面是门,后面是乐台,独特的建筑结构在全国属罕见,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
大院现状
随后,按照附近居民提供的号码,拨通了看护人郭虎生的电话,此时,他正在医院陪护自己的家人,电话里的郭师傅说:"其实也没啥看的了,塌了不少……"当我们说明来意时,郭师傅用电话指导,从一处偏门终于进入了文庙的大院。
凄惨荒凉,杂草丛生,是对此的第一印象。漫步其中,空旷的大院,被雨水浸泡过的地面仍显得十分泥泞,半米高的荒草遍布大院的每一个角落。开始逐一观赏这座800多年前的建筑,最著名的栖霞楼,现在已是破败不堪,由地面通往楼上的楼梯为灰砖砌成,历经800多年风雨,灰砖早已松动,整体结果已经出现了裂缝。而对建筑物有直接摧毁作用的荒草早已经长进了灰砖与灰砖之间的缝隙中,随着荒草的增多,建筑物必将更加的松散,或许很快就会坍塌。
再往东西两侧看去,就是城隍庙的东西廊房,但其中早已没有了精美的壁画,两侧的廊房均出现了严重的坍塌。而在西侧廊房之前的两株老树,也开始衰败,相比墙外树木的郁郁葱葱,这两棵老树只剩一些干瘪的枝枝杈杈,结合周围破败的房屋,更显得几分荒凉与凄惨。
行至城隍庙后殿外边,宽约两厘米的裂缝到处都是,有的甚至从屋顶通到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