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名城保护核心区域,历史文化环境局部虽有所改善,但多年来旧城内一些风貌保护区整体环境持续恶化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
——北京市政协调研报告
北京市政协常委会日前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古都风貌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建议案,调研报告指出,“十一五”以来,截至2009年底,市财政共计投入约40亿元,促进历史街区成片保护,共涉及5000多个院落。然而,北京古都风貌和文物保护存在诸多问题,包括部分文保单位被长期占用、地下文物保护不力等。
五大问题
■ 5%旧城承担50%的功能压力
仅占北京城市土地总面积5%的旧城却承载了城市总量50%以上的交通和商业压力,城市核心区功能过多,人口、交通、环境压力过大,旧城风貌保护和民生改善的难度越来越大。
■北京旧城胡同54年消失近半
市政协调研报告陈述了北京古都风貌和文物保护的现状。截至2003年,旧城内胡同与1949年相比锐减了一半,从3250条降至1571条,目前划入保护区的仅有600多条胡同,未被划入保护范围的胡同还在不断消失。而旧城一些胡同外来经商务工人员居住增多,管理无序,可能沦为新城中村。
■地下文物因为建设项目受损毁
地下文物不断遭受严重破坏。建设项目很少主动申报地下文物勘探,2007年和2008年,北京共有4191项新开工建设项目,但只有97个项目进行了考古勘探调查,仅占总数的2.3%,致使大量地下文物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被损毁。
■大量超高建筑严重破坏风貌
文物周边大量超高建筑不断出现,“建设性破坏”相当突出,天际线和旧城整体风貌遭到难以挽回的破坏。
■ 54处文保单位存在安全隐患
数据显示,北京市级以上文保单位322处,其中中央单位等占用共90处。市文物局表示,有54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市政协提出五大建议
■“十二五”规划应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列为重要内容,明确旧城发展与其他区域发展在价值取向上的不同。
■严格控制规划,剥离旧城区内众多功能,集中力量建设新城,实现城市建设重点的战略转移。对平房保护区要梳理胡同、院落,恢复街区、胡同和四合院的原有风貌,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如何扩建和增加容积率上。
■把腾退被占用地上文物作为全市文物保护的一个突破点,列出被占用文物的具体清单,明确腾退的具体时限。建立占用文物“建新腾旧”的新办法,即当占用文物单位建设新工程项目时必须腾退其所占用的文物建筑,否则不予审批新建设项目。
■尽快制定《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规定》,同时将之列入立法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地方性法规。
■加大对新东西城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上的考核力度。在事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大问题上实行一票否决制,对古都风貌保护好的给予表扬,不达标的要进行问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