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把通州新城在全市发展战略中的定位由“卫星城”、“重点新城”,提升为“现代化国际新城”。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已经纳入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部署,成为北京打造世界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州区区委书记王云峰表示,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的建设,将着力贯彻“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理念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不仅要有富于地域特征和时代精神的标志性建筑集群,更要集中体现智慧城市、低碳城市、科技城市、宜居城市等现代城市建设理念。王云峰指出,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任务极具挑战性、极其繁重,要以百倍努力,昼夜兼程,加快工作节奏,创造出“通州速度”。
科学规划新城建设 努力打造精品城市
《通州新城规划》编制批复后,通州区以规划为先导,完成了新城总体规划、11个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全部乡镇的镇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新城规划体系建设,编制了《近期行动计划》、《通州新城特色空间与色彩规划》等一系列实施类规划,为指导新城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今年3月,通州区主动适应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要求,进一步调整完善新城规划,把新城中心区由16平方公里拓展至48平方公里,规划了运河核心区、协同发展区、生活配套区和发展备用区。运河核心区为运河两岸16平方公里,其中心地区由新华大街与北运河的节点地区北移至运河源头五河交汇处,这一区域集中了燃灯塔、三教庙等文物古迹,通燕高速、通顺路等多条城市外联主干道在此交汇。中心地区北移突出了新城外向型发展战略,更好地体现了滨水生态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
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的建设将率先启动五河交汇处的开发建设,并以此为核心沿运河两岸梯次发展。王云峰表示:“运河核心区是北京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极具魅力的一颗明珠。她的开发建设不仅是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的首要一环,还将辐射和带动整个新城的发展。”
运河核心区建设注重开发强度的疏密结合,在南、北商务区规划建设高层建筑群,作为凸显现代化城市形象的标志;同时,结合对运河文化的保护性开发,设置低密度区,在燃灯塔周边集中迁建一批历史文物,在源头岛布局现代化、多功能的博物馆,充分体现通州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整体呈现出现代化超高组团与传统低密度建筑群落合理布局、错落分布的独特景观,展现出历史与现代有机结合、经典与时尚交相辉映的城市魅力,塑造出白天因商务而繁荣、夜晚因休闲娱乐而繁华的“不夜水城”形象。
通州区区长岳鹏介绍说,“正在建设的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的景观环境突出亲水生态,扩大燃灯塔周边水乡区面积,形成了以通惠河为轴、南北呼应的格局;同时,通过道路下穿、滨河路外移和低密度布局等设计,使城市建筑获得最大的亲水空间。完成水系专项规划,加强北运河、通惠河等河流的水环境治理,改善水质,营造水清岸绿的优美景观”。
在低碳环保方面,通州区首次编制了低碳城市指标体系,应用于市政设施、城市建筑、城市管理等相关领域。在地面交通设计上,引入行人优先理念,加密路网,缩窄道路,最大程度满足行人、自行车和清洁燃料公交的需要,构筑绿色交通网络;在能源利用上,大量采用太阳能、燃气冷热电三联供、水源热泵等新型能源供应方式;在建筑物设计上,广泛使用绿色建材,采用屋顶绿化、节能设计等科技成果;在市政管理上,积极运用水资源循环利用、雨水回收利用、垃圾真空管道收集、智能电网等先进技术,提升低碳科技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水平。
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还将加强地下空间的开发,突出综合利用。加强地面-地下空间的一体化设计,突出对地下空间的统一布局和开发利用,将机动车道、轨道线路、交通枢纽、停车场、配套服务设施等置于地下,最大限度实现地下空间互联互通,形成通畅的地下走廊;采用城市管廊技术,综合安排地下市政管网,将供电、供热等市政管线整合于地下廊道之中,便于统一实施维修管护,避免对地上设施造成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