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景观 查看内容

城市规划建设与高温间的关系

2010-7-9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52| 评论: 0

摘要:   连日来,热浪席卷北京,7月5日的气象数据显示,北京城区的最高气温普遍超过了40℃,地面最高温度更在60℃至68℃之间。 几十年来罕有的高温让人备受煎熬,同时也让人困惑,北京现在为什么这么热?如何才能给 ...

  连日来,热浪席卷北京,7月5日的气象数据显示,北京城区的最高气温普遍超过了40℃,地面最高温度更在60℃至68℃之间。

几十年来罕有的高温让人备受煎熬,同时也让人困惑,北京现在为什么这么热?如何才能给城市“降温”?

  评论一:

  城市高温屡屡刷新,主要原因当然是天气因素,但城市一些人为地对环境施加的影响,更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最为关键和直接的,是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北京城市规模高速扩张,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这些新建筑大多表现为高蓄热、非生态的特征,基本上是全密封、全空调设计,导致这些建筑犹如星罗棋布分布在城市中的“加热棒”,源源不断生产热量。屋顶绿化是国外城市普遍采取的最有效的建筑降温方式,可在北京,屋顶绿化的推广却十分缓慢。

  北京城市的绿化率在全国位居前列,不过绿化对于城市“降温”

  并未充分发挥作用。北京的绿化多以“平面绿化”(草坪)居多,而耗水少,“降温”效果更好的“垂直绿化”(树木、灌木),面积仍然有限。更不用说,北京还存在着大量的不透水地面,这些由水泥、柏油等组成的硬化地面,由于没有自然植被,无法通过水分蒸发冷却,形同一块块巨大的“吸热海绵”,大大加重了城区的高温和干燥。

  当然这不是北京一个城市的问题。中国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都存在以上误区,这大大削弱了城市对于高温灾害的抵御能力,而这些误区的背后,显示出城市建设在“生态”上认识不足。

  评论二: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话我们都不陌生。可是面对连日酷暑高温,躲在空调房里的我们有没有想过,高温有时不仅是天气因素?

  国际组织研究指出,高温天气很可能不再是一种单纯自然现象,而存在很大的人为因素,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等等相关。比如城市热岛效应,就让城市居民对高温的感受与农村居民有异。换言之,高温与城市规划建设间也有着某种关联性。

  曾有幅反映美国西进运动的著名漫画:一个疯狂的伐木者,手执利斧,一路向西砍去,猛抬头,发现已到美国西海岸,背后是一片光秃秃的树桩。高温炙烤下,看着这幅讽刺城市化进程中漠视生态保护的漫画,我们或许也该冒冷汗,反省一下:当前许多地方的城市规划建设,有没有引入“生态”的思维,有没有将科学低碳高效的城市规划思维,以制度化的方式落实在具体的建设中。

  现在都讲究宜居,宜居之城最起码在生态上应追求一种“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效果。遏制高蓄热、非生态的建筑扩张,多用可循环再生材料,发展低能耗经济。增加城市“绿肺”面积,给生态系统“解毒”,变“火炉”为“氧吧”。这应该是我们应对极端高温天气时应该思考的另一个维度。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