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唯一皇族村落 珠海将重现500年前皇家庄园
圆明新园之外,珠海旅游界有望再添一名“皇室成员”。记者日前获悉,珠海市和斗门区相关政府部门拟投资600多万元,将广东省唯一皇族村落———南门村“赵家庄”古建筑群进行整体包装,打造成可与“苏州园林”相媲美的皇家庄园,同时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如此,“赵家庄”将成为广东首座古代“皇家庄园”。宋太祖赵匡胤之弟魏王赵匡美第30代传人赵承华向本报记者独家证实了这一消息。据悉,目前关于赵家庄古建筑群的相关修葺方案已经出炉,未来将开发为以反映宋王朝皇室变迁为主线的旅游景点。 记者获悉,针对南门村古建筑群落的种种尴尬现状,当地政府和南门村村民去年底已斥资20余万,委托相关部门历时近一个月完成了对南门村古建筑群的修缮方案,以便重现广东省唯一由王族后人所建的庄园500年前的原始风貌。赵承华向本报记者透露,如果一切顺利,南门村古建筑群将作为景点有望最快在明年正式“开张”纳客。 侵华日军造成破坏最大 赵家庄古建筑群与宋王朝一样命运多舛,历史上曾两度遭到破坏。据村中老者介绍,最严重的一次是1940年,其中一座古祠堂被侵华日军的飞机炸毁。1947年,当地村民集资重建,但其时社会动荡,村民财力有限,只得将原本恢宏壮观的青石建筑改建为混合式砖木结构。“文革”时期,古建筑群未能逃过“红卫兵”的破坏,祠堂内众多精美神像、雕塑以及雕刻均被当成“四旧”惨遭摧毁。菉猗堂等古祠堂现有的雕刻、壁画不少均为村民后来根据记忆仿造的。但在村民的竭力保护下,赵氏祠堂古建筑群的主体得以保存至今,供后人瞻仰。 2008年,赵家庄古建筑群以其岭南独秀一枝的皇家建筑风格入选广东省首批古村落,同时成为广东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恢复古代设计 地面全用红谷石 方案表示,将按照国家有关文化保护法规,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对南门村古建筑群予以整体修缮,拆除后来修建的水泥等建筑物,并将历次重修中被后人误改的结构按照古制重新处理,使之回复原貌。目前“鱼龙混杂”的地面材料今后将全部更换成500年前采用的红谷石,以便于整体建筑的浑然一体,并在赵氏祖祠建两个花圃,修建排水沟,防止雨天水浸。 此外,针对古建筑群外现存的大量现代设施和建筑物,比如篮球场、铁护栏、水泥广场等,赵承华透露,当地村民代表已集体表决,将由村委会投资几十万元,将篮球场、铁护栏、水泥台阶等全部拆除,并仿照古代建制,采用青砖和大理石建造风格统一、式样古典的石护栏;同时拆除篮球场改造成古代的大型广场,供游客观光;在古建筑群外修建隐蔽的公共厕所等旅游配套设施。 修建历史 清代及近年各重修一次 赵氏祠堂古建筑群,相传是南宋王朝兵败崖山之后,由散居当地的皇室后代所建,庄园内祭祀有宋太祖赵匡胤及之后的数十位帝王。每个祠堂的格局相仿,依山而建,均为三进三间四合式,肃穆庄重,中间夹两天井、南北走廊、面阔三间,从南北轴线看,一进高于一进,等级森严。整个建筑群连成一体,气象巍峨,而厅堂和院落之间明朗开阔,采光极佳。 建筑主体多采用青石,气势恢宏,格调严谨凝重。主体建筑为山墙两坡屋面、龙舟脊,硬山搁檩式梁架。山墙结构尤为独特,以蚝壳与黄泥浆砌成,厚壁约65厘米,历经500余年,仍然矗立无损。院落台基全用红谷石砌成,宏伟庄重、气象万千。庄园内还大量采用石雕、砖雕、木雕、陶塑等装饰,雕刻精细,至今栩栩如生;高梁上匾联典雅,绿底金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尽显皇家气派。墙上还留有以文人墨客琴棋书画为内容的绘画,线条流畅,人物形神兼备,人文深厚。红砂岩的院落墙基和八卦形反盘式柱础,则颇具明代地方建筑特色,富贵而不流于俗套。 据了解,南门村古建筑群自明朝以后经历两次重修,一次是清代,一次是1996年,由赵氏在斗门及港澳的子孙集资100万元重修,但该堂的木梁蚝墙的门前石柱均为当年之物,一砖一瓦、一石一柱多为古迹,历史人文资源丰富。置身其中,宛若穿越时光隧道,依稀间似乎还能看到,上千赵氏皇族后裔在村中长者的带领下,集体祭祀祖先的壮阔场面。大宋王朝的兴衰荣辱一一在你眼前呈现。 人文背景 广东省唯一皇族村落 赵氏祠堂古建筑群所在地南门村,有6000多居民,其中八成为赵姓,均以宋朝皇族后裔自居,其来历流传有两个版本。一说,宋军在崖山之战失败后,南宋最后一个战时丞相陆秀夫背负幼年的皇帝赵昺蹈海赴死,其余皇族后裔或从死,或在幸存将士护送下流落至今天的斗门避祸繁衍。然而,当地族谱记载,南门村赵氏村民均属“魏王派”,早在崖山海战前的1234年便已到斗门定居。 八成村民为宋朝皇室后裔 有南门村“活字典”之称的村民赵承华告诉记者,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有兄弟三人,其二弟是宋太宗赵匡义,三弟是魏王赵匡美。而斗门的赵氏子孙,便是魏王赵匡美的后人。1234年,魏王赵匡美的第八代孙赵怿夫入广东任香山县县令(辖今日的中山、珠海、斗门),任职3年,死于任上。其3子赵时鏦在崖门之战后,避祸隐居斗门大赤坎。赵时鏦的子孙后代在大赤坎生活了数十年后,又于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迁居今天的斗门南门村。所以,现在斗门南门村的赵氏居民便都是宋朝魏王赵匡美的子孙后人,占到全村人数的八成。赵承华是魏王第三十代孙。 护庄河设计全省仅此一家 光阴荏苒,曾经鼎盛一时的大宋王朝终未能逃过蒙古铁骑的践踏,淹没在浩瀚历史的长河中。但千百年来,赵家庄赵氏村民血液里的皇族因子并未随着皇族的没落和时代的变迁而迅速消退。村民在建设赵家庄古建筑时采用的工艺手法大气磅礴,所有的大屋子均用巨大的花岗石作基础,正面大门两侧多以花岗石作基墙,工整而气派,富贵逼人,处处体现着房屋“主人”骨子里的皇族贵气。 斗门区文化局有关人士表示,一般情况下,一个村落都是由一个姓氏的多个家族或者不同姓氏的多个家族在很长时间内慢慢建设起来,因此其建筑风格庞杂、建筑布局也不规整,但赵家庄却是一个由单一家族主持、规划、设计的村庄,其建筑质量和工艺都比较平均,而且风格统一、布局合理,虽是个村庄,看上去却更像一个大规模的建筑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