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明城墙至少用百万劳力
南京明城墙在600年前堪称“世界第一大城”,建造这样一座雄伟的城池,需要多少用工量?究竟有多少人直接参与营建工程?历来没有确切的记载。近年来,称明城墙由20万工匠修筑而成的说法比较多。昨天,明城墙研究专家杨国庆却告诉记者,这个数字搞错了,参加修建明城墙的至少有100万人,而且不全是工匠。 修城工匠不超过20万 作为专门搞明城墙研究的,杨国庆认为明城墙的工程量到底有多大,最起码应该和其他一些古都城墙—样,有个大概。 杨国庆表示,南京明城墙这么雄伟的建筑,肯定不只是20万工匠的功劳。他曾经比较了同时期建造的古代城池,发现建于公元1267年的元大都城、建于公元1148年的金中都城等用工都在100万人以上,再看看南京城的规模,显然超过这些建筑。 根据史料,洪武年间全国的工匠总共才23万多人,且被分成铁匠、木匠、锯匠、土工匠等62个不同的“工种”。其中,有不少工匠和建造城墙是没有关系的,比如玉匠、银匠等等。这样一来,即便朝廷实行住坐、轮班制,要求全国工匠先后赴京服役,实际参与城墙建造的各类工匠,绝不会超过20万。 找到明代“标准工作量” 后来,杨国庆在《明太祖实录》中找到一条“证据”。即洪武六年二月(1373年3月16日),“延安侯唐胜宗奏筑潞州城,周五千七百七十四丈许,计一夫筑城二寸,合计用二十八万八千七百人,许之”。这个用工量,是得到朝廷认可的数字,应该比较准确。也就是说,明代搞城建,“一夫”的标准工作量是“筑城二寸”。 记者了解到,南京城墙的四圈城墙,以今人吴承洛先生提供的尺度计算,其总长度为34425.139丈。以同时期建造潞州城的用工量计算法,折合成建造南京城墙所需用工量,应该达到350万以上。 杨国庆强调,用工量和人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一个人参与建造城墙1个月,以“工”计算为30个“工”,但在计算参与城墙建造的人时,仅计算为1人。因此,如果将其他因素(府城与都城的区别;墙体高度、厚度以及砖石采造的用工量;因建中都等原因而造成人力的浪费等)一并加以考虑,元末明初南京城墙实际用工量比之同期建造潞州城计工量,至少增加一倍是完全可能的。这样的初步估计,南京城墙的用工量可能达到700万以上;直接或间接参与建造南京城墙的人数,达到百万余众之上。 军士城砖上刻“辛苦诗” 杨国庆一直怀疑,过去对匠户(工匠)参与建造的人数估计可能过高。经过仔细比照史料,他发现,元末明初参与建造南京城墙的大致包括了这样几种身份:军士、匠户、均工夫(人夫)、囚犯等。其中当兵的在筑城中所付出的劳力,时间最长、人数最多、也最辛苦。 杨国庆告诉记者,有记载道:“拓都城讫工,命赏筑城将士”,这正透露出一个信息,军士不仅参与了南京城墙初期的建造,并且是筑新城期间的主要劳力。 在南京的军士常年参与城墙的建造,苦不堪言,相关的记载也不少。但记者获悉,最有意思的就是城墙中有一块砖文写道:“似从工作到如今,日日挑柴吃苦辛。一日秤来要五百,两朝定是共千斤。山高路远难行步,水深堤滑阻工程。传语诸公除减少,莫教思苦众军人”。这正是当时军士参与南京建城劳作的真实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