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廷鹄故居是拆是留?
府城朱云路改造月底拆迁 郑廷鹄故居是拆是留? 海瑞启蒙老师郑廷鹄子孙欲为祖宅申报文物保护单位 读者来电 海瑞老师的故居将拆迁 26日下午,海口市民郑先生致电记者称,他的先祖郑廷鹄故居面临拆迁,而郑廷鹄不仅是明代进士,还是海瑞的启蒙老师。 郑先生告诉记者,他家祖宅位于海口府城朱云里183号,自明代起便世代居住于此。他本人是郑廷鹄直系第十九代孙。因先祖是明朝嘉靖年间的进士,同时与海瑞颇有渊源,因此后人们一直引以为傲。但是不久前接到的一纸“拆迁通知”,让这些郑氏后人们陷入两难境地。 在郑先生提供的一份拆迁通知上写着,因扩建改造需要,朱云路将于10月30日开始拆迁。郑氏祖宅的一部分在拆迁范围内。 “风雨飘摇四五百年,多少代人的修修补补和精心维护,很快就要化作尘土,心里确实很难过。”郑先生满脸惋惜。先祖郑廷鹄虽然是海南为数不多的历史文化名人之一,还是海瑞的启蒙老师,但现在的海南人却对其知之甚少。为此,他专门邀请、咨询了历史文物专家,对郑氏祖宅、郑氏祠堂、郑廷鹄的古墓等进行了考察和鉴定。 “据专家鉴定,如果说仅仅是祖宅一处的话,其历史文化价值并不十分重大,但结合郑廷鹄的祠堂、古墓,还有石湖书院等古迹整体来看,意义就非常重大了。”郑先生告诉记者,在专家们眼中,拆掉祖宅非常可惜,因为目前在海南,像郑廷鹄的祖宅、祠堂、古墓三者均保存较为完整的非常少见,这几处郑氏古迹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保留下来,并申报文物保护单位。 祖宅拆与不拆陷入两难 郑先生得知祖宅将被拆迁的消息后,一直东奔西走。他代表了郑氏年轻一辈中不少人的想法:这座祖宅,是祖宗留下来的财富,蕴含着海南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旦被拆除后就再也不可复制,所以应该保留。郑先生也试图通过申报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的方式来保留郑家祖宅。但他的做法并未得到长辈们的一致同意。 郑家兰是郑先生的叔叔,现在就住在祖宅中。在他们老一辈人眼里,拆迁是“势不可挡”了。“城市要发展,要扩建改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祖宅需要拆迁,那我们就只能配合政府拆迁。”郑家兰分析,朱云路是必须扩建的,而他家的祖宅就位于十字路口,想绕开是不可能的。 “虽然是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但我们现在没有能力、也没有财力去保护和维修。”他说,世世代代居住在这座祖宅,这就是自己的家,也从未想过要去申请什么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突然说要拆,心中肯定不舍,但这是改造的需要。 拆与不拆,让郑家人陷入两难,但基本统一的观点是支持政府的拆迁工作,但大家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海南人来了解他们的先祖郑廷鹄,了解海南的历史文化名人,而不是让这一段历史和这样一位名人,随着建筑物的拆除而被遗忘。 昨日,记者来到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忠介路,在郑延鹄第十八代后裔郑家兰的陪同下,来到了郑廷鹄的故居。 现存的郑廷鹄故居只剩下两间低矮的小屋,隐藏在高楼大厦之中。故居的院墙已经坍塌,倾倒的短墙上长满了乱草,显得十分寂寥和冷清。 两间故居保存较完好,历经数百年风雨,虽显破败,但室内的雕刻依然古色古香,充满历史韵味。故居厅堂两侧的木雕图精美,颇有明代江浙地区民居建筑风格。记者查阅海南郑氏族谱了解到:海南郑氏迁琼始于明代中期,从浙江来琼的郑顺宗为郑氏迁琼始祖。郑廷鹄是郑顺宗的孙子。 两间故居约200余平方米,是郑氏后裔缅怀郑廷鹄的精神家园。 海口市文物局 自身建筑保护价值不突出 对郑廷鹄故居的留存拆除问题,昨日记者采访了海口市文物局局长张昆荣。 张局长说,郑廷鹄故居在朱云路改造之前,他和文物专家到现场看过。两间故居已显破败,和其他列入文物保护的古建筑相比,其自身建筑的保护价值并不突出。该故居尽管存在的历史比较悠久,但是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名单之中,因此,当城市建设涉及到拆迁时,只能服从城市建设。作为文物主管部门,对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有监督和管理权,对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我们没有管理权。 郑廷鹄出身书香门第 郑廷鹄(1505-1563),明代进士,出身书香门第。祖父郑顺宗明朝中期从浙江渡海来琼,为郑氏迁琼始祖,明诰封布政司右参政,在琼州府城西关城绣衣坊创基。其父郑文,明诰封礼布仪制清史司主事。 郑廷鹄字元侍,号篁溪,明嘉靖戊子科举人。戊戌科会魁殿试钦赐探花,历任江南提督学院江西布政司右参政、兼理提督学副使。 郑廷鹄15岁受业于塾师海贞范门下,与丘浚曾孙丘郊、丘祁同窗。老师见他才华过人,料其必成大器,于是将爱女海氏大安人(海瑞的姑姑)许配给他。 郑廷鹄曾为海瑞的启蒙老师,其深远学识、高峻品行,对海瑞的成长影响较大。 郑廷鹄是当时明代杰出的文人、学者。曾讲学于白鹿洞书院。参与增补、勘定丘浚的《吟稿》、《类稿》,编为《琼台会稿》12卷。还主持编修《白鹿洞志》,参与编辑中国兵家经典著述《武学经传》40卷。 郑廷鹄后来以母亲年纪大回乡,回琼后常踏歌行吟于逆郊野,著书自娱。其书记载:郡西20里处,有泉水出自石窦,寒冽而甘洁,喷涌如飞珠走玉,即使大旱也不枯竭。有人用石凿成龙头,放在石窦中,泉从龙口喷涌流淌,转数十步外,泉水汇合成湖名叫西湖,灌田地千顷。郑廷鹄在此建石湖书院又募建方池,用白石凿成龙头,取名玉龙泉,并立玉龙泉碑于西湖庙正殿前。至今在湖边还有郑廷鹄书刻“西湖”两大字的石碑坊。 1563年,郑廷鹄卒于府城家中,葬于今澄迈县永发镇山头岭。被祀为琼州府乡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