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次现代田园文化高峰论坛在杭举行
摘要: 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里,每天面对着电脑屏幕,田园似乎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遥远,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是有一点田园情结的,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是我们每个人渴望达到的禅境。 有没有一 ...
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里,每天面对着电脑屏幕,田园似乎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遥远,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是有一点田园情结的,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是我们每个人渴望达到的禅境。 有没有一种兼容古典田园生活精神内核和现代都市生活表征的全新的并且可以实现的生活方式呢?——现代田园生活呼之欲出。 上周末,国内首次高规格的现代田园文化高峰论坛——“现代田园文化与生态人居”高峰论坛,在西子湖畔的浙江西子宾馆国际会议厅举行。此次论坛会聚了刘忠德、齐康、程泰宁、张承烈、景政治等众多领域的泰斗级专家学者,对现代田园文化进行了全新的梳理和解读。 关于“现代田园文化”的高层对话 刘忠德(全国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原文化部部长,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我们的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形成了独特的田园文化。在今天,二十一世纪初叶,新的时代又在传统田园文化的基础上赋予了我们现代田园文化。 我们还应该留下我们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文化记忆,科技进步了,但是对过去的传统记忆并没有丢掉,有乡村的味道,有城市港湾的味道,这才是真正的田园文化。 齐康(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 新的田园建筑是建立在传承、转化、创新的基础上的。 而现代田园文化,首先要十分关注自然环境。其次要有历史的文化和记忆。第三,我们讲田园文化,首先要承认我们中国有山地、有山丘、有平原、有滨海、有滨湖、有冰山、有冰川,它们都可以成为田园文化的元素。第四,要解决好交往的问题,这是和谐人居的一个基本要求。最后一点,我觉得田园文化还要包含文化教育的功能。我非常希望能亲自给清源·上林湖设计几套房子,来体现我在田园文化上的探索和理解。 景政治(浙江省建筑师学会会长,原浙江省建筑设计院院长): 田园文化首先是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其次要创造和谐的人居环境。 陆献德(富阳市副市长): 关注田园文化也就是关注上林湖,关注富阳。 我们富阳市委现在提出要打造一个“生活富裕,生命阳光”的城市,8个字合起来就是“富阳”。这个口号和杭州提出打造“生活品质之城”本质上是一致的。 程泰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关于田园文化,有时候也谈到山水文化,谈到本土文化,谈到生态文化,我想这些提法有一些内涵应该是一致的,这个一致的地方我想主要还是体现一种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精神。 张承烈(原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浙江省中医学会会长): 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从医学的角度、养生的角度、环境的角度提出了居住的条件,这些条件到现在仍然很有意义,这实际上就涉及田园文化。 冯越强(法国欧博建筑与城市设计公司创始人、中国区总经理): 田园是一种物质形态,而文化其实是一种社会关系。对于田园文化,我认为: 第一,它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从古代到现代都在追求,只不过场地不同、条件不同。 第二,既然是一种生活方式,肯定涉及人居的模式。模式是时代的体现。城市里的人追求一种城市里的乡村的生活梦想。 吴越(哈佛设计博士,原浦东新区首席规划师): 现代田园文化,不只是一个建筑问题,而且是生活哲学问题,更高一点还涉及有关生命理解的问题。 沈语冰(著名美学评论家,剑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 中国古代建筑中有一种不同于规划风格的自发风格。规划风格理念源于一种规划的理性主义。而自发的风格,它是源于一种经验主义,并且通过经验中的高品位形成一种理想的品格,从而具备了示范性。我认为现代田园文化的建筑应该是一种能够包容自发性的理想建筑。 俞挺(上海现代设计集团现代都市院创意所所长、总建筑师,九间堂别墅设计师之一): 田园文化包括了两方面的价值:第一,自然价值,即景观资源、环境等;第二,技术的价值,即能够在现在的平台上尽可能地享受便利的生活方式。 张应鹏(世界华人建筑师学会理事,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田园文化”的状态是一种自足的状态,与世无争的状态。此外,“田园”其实还有两个方面,一个我把它称为姿态,第二是心态。心态一定要“田园”,心态不“田园”的话,姿态只是一个表象。 沈建国(杭州市经济协作办公室副主任): 现代田园文化既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是一种对房产品质的追求。发展现代的田园房产,首先对自然环境的要求是比较苛刻的。 朱远航(杭州汉方雅克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我觉得关于“田园文化”的探讨和实践,最终的结果还是提供个性化的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