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舞台:李兴钢组设计成果-清华课程微报道
今天的设计成果来自李兴钢组,由于题目设置要求每个同学对使用者进行角色假设,所以这一组最终展现出八个完全不同的设计。
评图现场没有ppt,同学们在图板前用各种比例的模型进行汇报,更有趣的是,大家把自己设计过程的草图整理成册,真实展现了设计的发生与完善。 那么一起来看看,八个不同的舞台上,丰富的生活如何展开吧~ p.s 高清图纸,支持横屏观看,请用WiFi~ 李兴钢专访和小组设计任务书,可发送“李兴钢”收取
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知道评判好设计、好作业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否则,就会变成老师认为好就是好。这就把师徒制的那种弊端给体现出来了。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建筑并不只是一个形式的生成,更重要的还在于意义的产生。整个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的思考来产生一些问题,然后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产生你的建筑。形式实际上是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这就是一个好设计。 ——摘自李兴钢专访 本设计课程要求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场地、环境、背景着手,自行合理设定人物、生活内容及使用功能, 再从具体的人和生活出发,来逐步生成一个如同“生活的舞台”的建筑设计。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时刻意识到人、具体的生活和情感与建筑和自然的密切关联,。同时通过书写文字、绘制草图、制作模型等表达方式,强调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心-脑-手合一的尝试、训练和对建筑尺度、建筑营造的体验和把握,以及建筑教育中“师带徒”方式意会言传的独特性。并且采用了团队式的组织、讨论、分享与个人独立工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体验建筑师职业工作的特点。 ——摘自李兴钢组课程任务书 蔡宙燊:梦工厂——梦的社团活动中心 窦森:微城市——校园综合体设计 从开发商的角度出发,将商人、实习生、艺术家、政客、酒吧女、学生等角色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基本的运营体系。希望能够营造一种微城市的概念,将不同阶层之间的人物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展现在“生活的舞台”上。 金容辉:变形虫——清华校庆活动中心设计 以组内的八名同学为角色,假设我们将来作为校友为学校捐赠,在建院南边的草地上建立了一个校庆活动中心,已接待从四面八方归来的老校友,可以满足一些简单的生活需求,为各位校友提供短暂的生活和与后辈交流的条件。 刘楚婷:问道——古剑奇谭 游戏/人生体验中心 清华园前身曾为皇家苑囿,而今虽依旧毗邻圆明园遗址和颐和园,建成的校园之内却仅有一小片园林,现今的主要教学区(地段所在的白区)之内,更是缺少这样一种休憩空间。同时,由于人物设定的原型皆是古剑奇谭内的角色,便也取其主题”问道“,以及”固定演员“和”临时演员“的表演形式,将剧情故事的主要流线编织在园林建筑之中,使游客能够通过表演的观看以及对于园林的亲身体验,在休憩放松的同时,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人生体验“。 在空间分布上,选取了游戏中的城市、郊野与家园为主要体验内容,分别对应了街道、庭院与居住院落三部分,并依据地形及周边环境形成布局。 逄卓:微社区 场地的激活源于人物的进入。因此将人吸引到上地上来是第一步。8位互相联系的主角和”学生“这一个复杂的配角群体成为”生活的舞台“上的演员。 人与人的交流是最让我感兴趣的问题,而建筑师恰好能通过对于空间的操纵来促进这一有趣的行为。室内外的公共活动空间、内与外分隔的介质、公共与私密的二元关系……人的交流和这些建筑语言产生关系后,一切都变得不可捉摸却令人兴奋。 交流产生的结果并不仅是信息的交换,它能够促进灵感的产生,是创新的源泉。 取名为”微社区“,一位对于清华这个大社区的微缩,希望在服务大众的同时能把院子里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期待这里能够诞生些什么。 田莱:猫咪咖啡馆 基于地段现状和功能需求,设计主要的想法是创造一个人猫共处的综合体。将猫放在与人同等的地位上,考虑人、猫的生活行为与空间的关系。主要通过层高和连续性的控制创造出只有人的空间、只有猫的空间和人猫共处的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家具和结构系统的结合设计,为猫的休息、跳跃提供空间,也营造了特殊的空间体验。 王冉:艺圃——艺术家综合体设计 余乐:心灵远——心理咨询中心 选取八种完全不同性格与职业的人,来代表社会中的各类人,成为一个社会的缩影,来表现显示生活中的碰撞与人性的矛盾。比如熬夜画图神经衰弱的建筑系学生、自闭症儿童、略微疯狂的画家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