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设计的多功能旋转餐厅
近日,在同济大学开幕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上,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新型顶部旋转建筑设计及其抗震性能研究”的展板及其模型演示,引来不少同学观赏和称赞。
由教育部、科技部主办,同济大学承办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于昨天上午在同济大学拉开帷幕,来自全国120所“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的119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成果在现场集中展出,89篇优秀大学生论文在会上宣读交流。 “国内的旋转餐厅,都是在地板上铺设轨道,地板移动,而窗和墙并没有动。”新型顶部旋转建筑设计及其抗震性能研究项目的主持者、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大四学生刘怡鹏同学说,“在电视上看到国外旋转餐厅,整个建筑都在移动,特别气派。我们本身就是学结构的,就想尝试一下,看看这种新型的‘旋转餐厅’能不能在结构上行得通。” 2009年10月,升入大二的刘怡鹏联合土木工程学院同一年级的辛灏辉、陈宏敏、南文文三位同学,申报的“新型顶部旋转建筑设计及其抗震性能研究”项目,成功入选当年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获得资助。 在土木工程学院罗永峰教授指导下,四位同学在兴趣的驱动下,发挥各自专业所长,从桥梁拉索和大跨结构中受到启发,一步步完成了这一新型顶部旋转建筑的概念设计:首先,在高楼顶部安装一个能容纳1至2层的圆型大屋顶,然后在高楼外围设置围栏,并通过一根根预应力拉索将力传至屋顶,“旋转餐厅”就这样诞生了。 让高楼头顶一个大屋顶,一旦大风、地震来袭,如何确保它不被倾覆? 项目组同学紧接着又着手抗风、抗震性能研究。他们在这个屋顶上安装隔震层,以减少地震对大屋顶的冲击。“当我们把模型放在地震台试验时,发现这种带有隔震层的屋顶不仅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能,而且它对下部高层结构起到了减震作用。”刘怡鹏同学介绍说,这种“高层旋转建筑减隔震体系”的专利也已申请,现正在受理中。在展示现场,记者也看到,在人工“震源”附近放置了两座高楼模型,“地震”发生后,装有这一体系的高楼震动幅度明显小很多。 目前,这一技术手段在国内尚无先例,不少建筑虽然有隔震减震的装置,但并没有赋予这一装置更多的功能。“我们设计的旋转餐厅不仅具有隔震减震功能,本身还是可以观光和消费的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