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地方动态 四川建筑新闻 查看内容

四川发现清代古宅 历经8级地震无恙

2009-5-31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93| 评论: 0

摘要: 2009年05月29日新闻: 斑驳的四合院 苍劲有力的匾书 大院附近的牌坊   菖溪河畔现清代古宅 数次地震竟无恙   广元市宝轮镇菖溪河畔的李家大院,发现一四合院。该院子按“一 ...

2009年05月29日新闻:

斑驳的四合院

苍劲有力的匾书

大院附近的牌坊

  菖溪河畔现清代古宅 数次地震竟无恙

  广元市宝轮镇菖溪河畔的李家大院,发现一四合院。该院子按“一颗印”的格局建设,可考年代142年,在去年8级大地震中,居然安然无恙。日前,记者从广元重镇宝轮出发,来到这个鲜为人知的清代古建筑——李家大院。

  四合院为两层建筑。楼门为两根直径约20厘米的圆木,矗立于雕花的磉墩石上。过了楼门耳道,映入眼帘的是下沉式12米见方的天井,天井四周由规则的青条石砌成。

  82岁的李元宝老人告诉记者,他们家祖上留下的这套古宅院叫走马转角楼,是其始祖按“一颗印”的模式修建而成,一层共有16间房,大院四角为转角。

  “一颗印”,流行于西南地区的民居。大体是两层楼的四合院,大门开在正房对面的中轴线上,设倒座或门廊,有的在大门入口处设木屏风一道,由四扇活动的格扇组合而成,平时关闭,人从两侧绕行。每逢喜庆节日便打开屏风,迎客人门。“一颗印”民居正房屋面高,厢房上层屋面正好插入正房的上下两层屋面间隙中,无斜沟,减少了梅雨的麻烦。农村的“一颗印”民居,为了方便农民干杂活,堂屋一般不安装格子门;而城里的“一颗印”民居,堂屋一般都安装有格子门。

  李家大院正堂门上方悬挂一块匾,匾上书“辟雍升俊”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该匾上下方均有小字不易辨认,主人即搬来长梯,爬上梯子,但见匾的右上方有两行小字:“钦加同知衔署保宁府昭化县事即补县正堂加五级纪录十次鄔为”,左下方也有两行小字:“大清同治六年冬十月上沅榖监生李占元立”,匾的正上方有一小印,字体为篆字,依稀可辨“昭化县”字样。从这块匾的内容可知:大院于公元1867年冬十月所立。

  正堂屋建筑风格属典型的川北民居特色,屋壁四格上顶,高约6米。正堂屋正中也有一匾,名“天锡纯嘏”,出自诗经“锡尔纯嘏”,大意是天赐大福。

  经历去年8级大地震,以及6月7日18点42分宝轮境内4.6级余震,李家大院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延伸专题:
【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
【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
【汶川地震中受损的中国古建筑及文物】
【历史上的大地震回顾】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