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体育场 National Stadium
国家体育场为2008年北京第29界奥运会的主体育场。总建筑面积258.055m2。奥运会期间,国家体育场容纳观众座席约为91000各,其中可在赛后拆除的临时座席约11000个,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田径比赛和男子足球决赛以及残奥会的开闭幕式和田径比赛在这里举行。奥运会后,国家体育场的观众座席约为80000个,可承担特殊重大比赛、各类常规赛事以及文艺演出、团体活动、商业展示会等非竞赛活动,并可提供运动、休闲、健身和商业等综合性服务。 国家体育场为特级体育建筑,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西侧为200m宽的中轴线步行绿化广场,东侧为湖边西路龙形水系及湖边东路,北侧为中一路,南侧为南一路,成府路在地下穿过用地。 国家体育馆土体建筑为南北长333m,东西宽298m的椭圆型,最高处高69m,最低处高40m,中间开口南北长182m,东西宽124m,主体钢结构为薄壁箱型全焊接钢结构,钢结构形成整体的巨型大跨度钢桁架编织式“鸟巢”结构。 体育场坐落在由地面缓缓坡起的基座平台上,体育场的基座与建筑形成一个整体,基座上的道路延续了体育场建筑的结构肌理,观众可由奥林匹克公园沿基座平台到达体育场。安检围栏设置在离体育场大约20m的位置,其上的12个控制点由道路聚合而成。广场和道路铺设不规则的本地天然石英岩,道路之间不同种类的植物构成了丰富并高品质的传统中国式花园。从基座平台上可俯视奥林匹克公园。基座北侧为下沉式的热身场地。 国家体育场复杂的附属部分和赛后商业等安排在升起的地面之下,使不同人群进入的方式更加合理,同时保持了主体建筑外观的清晰、纯粹和完整。各类人群(普通观众、运动员、媒体、要员/贵宾/赞助商、赛事管理、场馆运营、安保/消防、赛后商业、机动车等)分别设置各自独立的出入口。 体育场看台为混凝土碗型结构,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在结构体系上脱开。碗型看台分为上、中、下三层坐席,并在中、下层看台之间设置包厢层(包括168个大小包厢)及其坐席区,分别由各自对应的集散大厅进入。通过上层看台的立面大楼梯与钢结构编织在一起成为钢结构立面的构成要素之一。 屋顶维护结构为钢结构上覆盖双层膜结构,即固定于钢结构上弦之间的透明的上层ETFE膜,和固定于钢结构下弦之下及内环侧壁的半透明的下层PTFE声学吊顶。开敞的钢结构网格包围着宽阔的集散大厅,它环绕着碗型看台,是一个开放的城市空间,设有快餐、商店等各类观众服务设施,并设有餐厅层和为观众服务的贵宾接待区和休息区。 工程地点:北京市奥林匹克公园 结构形式:大跨度钢桁架、混凝土结构、膜结构 用地面积:204100m2 建筑面积:258055m2 座 席 数:赛时91 000座,赛后80 000座 设计时间:2002年 竣工时间:2008年 建筑高度:67.21m 
方案设计:瑞士HdeM建筑设计事务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设计主持:李兴钢、秦莹 设计主持助理:张军英 项目经理:任庆英、郭红军、王金森(概念设计和方案设计) 项目经理助理:梁海川
建筑:谭泽阳、邱涧冰、安澎、朱青模、张军英、高庆磊、胡水菁、李晓梅、李惠琴、林琢、孙雷、孙鹏、孙大亮、叶蕾、张音玄、周玲、赵丽虹、张雪晖、张欣 专业审核人:熊承新 专业审定人:崔愷
 | 奥林匹克公园鸟瞰图(效果图) |
总图:黄雅如、高治、杜立军、邵守团 专业审核人:自红卫 专业审定人:徐忠辉
混凝土结构:尤天直、唐杰、王大庆、毕磊、董京、张海波、刘建涛、郝清、孔亚莎、高文军、鲁昂、许庆、王文宇、张亚东.王春光、唐刚、邵筠、张付奎、方灯义、颜扣英、李淑捧、王超、王载、谭京京、董明海、刘松华 专业审核人:任庆英 专业审定人:吴学敏
钢结构:范重、胡纯炀、胡天兵、范学伟、刘先明、王喆、赵莉华、王春光、李鸣、刘岩、董庆园、彭翼、谭成冬、史杰 专业审核人:郁银泉 专业审定人:吴学敏
给排水:郭汝艳、刘鹏、赵昕、朱跃云、吴连荣、张燕平 专业审核人:傅文华 专业审定人:刘振印
设备:丁高、胡建丽、许海松、李莹、戴宏亮、李雯筠、李超英、张斌 专业审核人:潘云钢 专业审定人:李娥飞
电气:李炳华、王玉卿、马名东、王烈、李战赠 专业审核人:王振声 专业审定人:张文才
电讯:王健、曹磊、许士骅、蒋佃刚 专业审核人:陈琪 专业审定人:张文才
经 济:赵红、张晓菲、张桂芝、贺玉萍、刘晓清、崔莉、于海鹏、程珠、李群英 专业审核审定人:张玲玉
景观:李存东、李力、朱燕辉、雷洪强、路媛、李克俊 审核审定人:史丽秀
燃气动力:曲伟国、熊育铭、金健、陈刚、李茸、金健 校审人:张秀琴、曾力、戴宏亮 专业审核人:马洪敬、熊育铭、刘继兴 专业审定人:李颜强、丁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