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最大越江隧道盾构实现“1米穿越” 攻克最难点
黄浦江最大的越江隧道——长江路隧道,日前创造了上海越江隧道的“穿越”纪录。上海城建隧道股份驾驭的世界最大泥水平衡盾构“巨无霸”,在距离逸仙路高架、轨道交通3号线地下桩基最近1米处,精准地“贴身而过”,攻克了整条隧道建设的最难点。
顺“梯笼”爬下20多米,记者从长江路隧道浦西入口处望去,一环环管片向隧道深处延伸,白色工程灯映出一道道弧形光环。此时,头顶上的不远处,逸仙路高架车流繁忙,轨交3号线高架上,不时有列车驶过。来自第三方监测数据显示,上月中旬隧道完成穿越以来,逸仙路高架和3号线安然无恙,立柱沉降在允许范围内。 盾构“巨无霸”直径15.43米,曾在上海长江隧道一显身手。此番“转战”的长江路隧道,是连接宝山和浦东的黄浦江最大直径隧道,全长4.9公里,分南线、北线,来去6车道。“巨无霸”先从浦东向浦西掘进南线,贯通后,在浦西工作井一个“转身”,调头向浦东,去年11月起掘进北线,迎面就“遭遇”了3号线和逸仙路高架。 “几乎要贴着桩基过去,推长江隧道时也没这么近的穿越。”上海城建隧道股份项目经理凌宇峰说,长江路隧道要经过30多幢建筑、20多条管线,但最难的还是穿越运行中的3号线和逸仙路高架。它们的地下桩,对侧向力的承受度较弱,且逸仙路高架桩基相对较浅,与盾构最近距离仅1米。此前南线隧道也穿过这两大设施,但北线穿越距离更近、风险更大。 加固!给所有地下桩穿上“防护衣”——“衣服”厚约1米,用水泥制成,从上到下,贴护着桩基,形成一道坚固屏障。制作“衣服”的方法,是一种国际最先进的地基加固工艺,就是在地下喷射水泥浆,均匀控制其压力。这种工艺在上海越江隧道中是首次应用。 穿越从去年12月初开始。业主、监理、设计、施工、地铁、高架管理等各方,组成“作战中心”,24小时监控。黑暗的地下,测量是“眼睛”。每推一环,由两家监测单位计算数据,进行对比;先进的电子传感器,实时测量盾构姿态;盾构的泥水配方“升级”了,确保开挖面更稳定。现场,“量身定做”的10米高钢结构托架、十几台千斤顶,随时待命,这是万一发生沉降的应急预案。 “贴身而过”的路线约40米,推得“惊心动魄”、精准无比,最终误差仅两三厘米。截至昨天,长江路隧道北线已推进约260米,拼装管片130环。“巨无霸”正以每天10米速度向浦东掘进,预计再过几个月,北线将贯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