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工程基本完工 文昌路可直达江都
![]() ![]() 15日从廖家沟大桥和芒稻河大桥施工现场传来喜讯,经过建设者1年的奋战,两座大桥建设工程实现突破性进展,水中工程基本完工,已完成了近50%的施工总量。两座大桥建成后,将使文昌西路、中路、东路全线贯通,从文昌路可直达江都,全长近30公里。届时,文昌路将两头“挑起”仪征和江都,成为扬城“一体两翼”战略发展的“大动脉”,市民前往苏中江都机场,通过文昌路将更快捷。 水中承台和墩身完工 廖家沟大桥施工现场塔吊高耸,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记者在现场看到,施工机械开始吊拔水中的钢围栏,一组组巨大的桥墩直立在廖家沟的河水中。 “在8月份600根桥桩完成施工后,施工人员立即投入力量进行水中承台与墩身的施工,经过全体人员的连续奋战,目前水中承台与墩身的施工已进入尾声,基本完工。”施工人员向记者介绍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虽然水中承台与墩身的施工脚手架和施工钢质围栏还没有拆除,但一组组巨大的桥墩直立水中十分气派和壮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廖家沟大桥自去年9月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先是从西岸开始施工,包括引桥在内,总计需要浇筑600根桥桩,其中主桥廖家沟特大桥有30多个排架,桥桩256根。廖家沟特大桥桥桩直径从1.5米到1.8米不等,打入水下的深度为67米到92米。其中最粗大的一根桥桩,直径1.8米,深达92米,需要用20多吨钢筋和500多吨混凝土。以这600根桥桩为基础,再在上面浇筑承台与墩身,整个桥梁共有60多组承台与墩身。为保证工程质量,承台与墩身的浇筑必须连续作业,同时要抢工期,因此在桩基施工上实行了“三班倒”作业,加班加点施工。自施工以来,桩基施工人员克服恶劣地质条件、汛期影响、阴雨天气多等不利因素,工程进展顺利,到目前为止,水中工程已基本施工完毕,上部的水中承台和墩身施工接近尾声,廖家沟大桥施工将进入到上部箱梁施工的新阶段。 “第一跨”展现雄姿 记者昨天在廖家沟大桥施工现场看到,在廖家沟大桥西岸边,南侧的引桥已浇筑完成,显现雄姿。 在现场记者看到,被称为廖家沟大桥“第一跨”的引桥支撑钢管已经拆除,引桥像一道长虹,高高延伸向河的中央,宏伟而壮观。在其北侧的两排桥墩中间,已搭起了厚厚密密的钢管架,上面立起了浇筑用的模板,引桥“第二跨”也开始浇筑。 施工人员告诉记者,引桥“第一跨”和“第二跨”桥面是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箱梁结构。廖家沟大桥是一座特殊的桥梁,这一桥梁将创下扬州多个第一。这座桥梁不仅是我市最长的景观桥梁,其投资额等也是扬州第一。据介绍,廖家沟大桥将按城市Ⅰ级主干道标准设计,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为60公里,防洪标准为300年一遇;桥梁全宽55米,总投资达3.65亿元,为我市近年来市政桥梁建设第一。 “一连九跨”全国少见 “廖家沟大桥为一连九跨设计,桥梁外观呈拱形,全长为1202米,分东西侧引桥和主桥三部分,同时要在桥上建设亭廊,这么大的景观桥在全国也难找。”施工人员介绍说。 “一般来说,单孔拱桥施工相对容易,廖家沟大桥9孔相连,还要让桥梁保持整体线形,这样的施工难度极大。”施工人员介绍说,廖家沟大桥与其说是一座桥,倒不如说是两座“姊妹桥”。据介绍,大桥的桥梁全宽55米,有两幅桥体,南北各一,中间预留了12米作为未来的轨道空间。南侧桥为东行通道,北侧为西行通道。主桥上部结构为一连梁拱组合体系,下部结构为9孔一连,桥孔的跨度由中间最大60米向东西过渡至27.5米。 “亭桥是扬州桥梁特色,在桥面施工结束后,廖家沟大桥上将建6个亭廊,古色古香,赋予这座桥梁扬州地方文化特色。”施工人员介绍说。 芒稻河大桥完成水中工程 “不仅廖家沟大桥完成了水中工程,在后期开工建设的芒稻河大桥水中工程也已完成,整个工程的施工量接近50%。”在廖家沟大桥施工现场,文昌路东延指挥部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芒稻河大桥全长987米,宽55米,按公路一级荷载等级标准建设,结构为三跨预应力结构。工作人员介绍说,虽然芒稻河大桥开工建设时间比廖家沟大桥迟,但工程进展较快,48根桥桩已全部施工完毕,引桥上部结构也开始施工,目前已经完成了接近一半的工程施工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