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发生6起故障。对于刚刚运行半月的京沪高铁而言,这样的消息让人不免有些失望。到底是“磨合期”未过还是存在硬伤?各界的质疑声汹涌而来。 铁道部在其官网上对京沪高铁的故障频繁道歉:“对列车晚点给旅客造成的不便,铁路部门表示歉意。”然而,然而这道歉根本安抚不住公众的情绪。 7月16日,G196次列车正点抵达北京南站。 高铁开通以来连续的故障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对于经常往返于北京和济南两地的孙宇锋来说,更是关注这个话题。“都是生意上的事,时间都是按分计算的。我一般都是卡着时间买最合适的车次,一旦晚点,有可能就耽误重要的事。高铁虽快,但目前坐着还真不踏实。” 显然,频发的故障已经让开通不久的高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陷入了一场信任危机。 针对故障频繁,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华武表示,高铁所有系统都是按照“故障导向安全”的理念设计,也正因如此,线路、车辆、接触网、通信信号等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点上检测到问题,系统都会按照这一设计原则,采取自动导向安全的应对措施,尤其是以300公里时速运行的高速列车,当恶劣天气有可能威胁到列车安全时,它的第一反应就是在最短时间内自动切断电源停止运行。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一说法,仍然有声音觉得高铁有点“娇嫩”。有铁路电气化专家认为,根据目前的技术条件,京沪高铁一般只有两种条件下是运营不了的,一是地震,二是大风(风速30米/秒以上,即12级大风),而雷雨天还不至于让高铁停运。 针对关于“娇嫩”的质疑,7月16日,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解释说,“京沪高铁刚刚开通运营不久,各种设备、人员等还处于磨合阶段,当恶劣天气有可能威胁到列车安全时,它的第一反应就是在最短时间内自动切断电源停止运行。”王勇平表示,高铁列车这种快速敏感的反应不是“娇嫩”,而是高科技的必然体现。“在安全问题上,我们宁可敏感一些,绝不能冒险。” 铁道部官方 向本报说明事故始末 对于几起密集发生的故障,7月18日,记者从铁道部政治处宣传部获得了一份书面回复。这份回复详细说明了其中三起故障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一】7月10日:雷雨天气致导线被烧 7月10日,京沪高铁滕州东站内,下行上海侧接触网附加导线,也就是供电线故障,中断供电1小时37分。此次故障导致京沪高铁北京南至上海虹桥方向19趟列车晚点。 解决方案:枣庄供电车间组织20名抢修人员赶赴现场,会同中铁电气化局抢修人员一起采取措施恢复了供电。 【二】7月12日:受电弓损伤引发弓网事故 7月12日,G102次高速动车组列车在京沪高铁宿州东站,发生弓网故障,中断供电2小时17分。此次事故导致京沪高铁至少10趟列车晚点,晚点1小时至2小时。 解决方案:宿州供电车间组织14名抢修人员赶赴现场,会同中铁电气化局检修人员,排除故障,恢复了供电。 【三】7月13日:电线接触不良限制电流 7月13日,G11 4次动车组的部分动力车厢无牵引输出,全列牵引力被限制,运行最大时速约为160公里。为保证京沪高铁的整体运输秩序,在镇江南站,启动备用车替换故障车,终到北京南,约晚点2小时40分钟。 解决方案:对发生故障的G11 4次高速动车组列车,启用备用车替换列车运行。 另外,7月14日,京沪高铁G10 5次中途停车,全程晚点40分钟,故障原因与7月13日G11 4次列车相同。当日同时发生的一次故障是原定于18:06发车的G201次列车晚点1小时,更换了故障车后才发车。发生故障的还有G1 50次列车。对于后两次故障,记者没有从铁道部得到相关的回复说明。 应该有一个赔偿标准高铁延误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对于故障本身,并不是所有的乘客都表现出苛刻,而是尽可能地去理解和接受刚刚迈出第一步的高铁。“这毕竟是建国以来一次建设里程最长、投资最大、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咱们应该给它足够的宽容。”北京市民周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但从这几次故障中不难看出,在处理应急和善后方面,有关部门的准备还不够充分,至少百姓不满意。” 在7月12日,G102次列车停车后,出现了尴尬的一幕。当时车厢里部分乘客情绪激动,一名着急的乘客数次将女列车长问哭。“当时停车后,乘客都在要求解决延误的赔偿问题,但列车方面却互相推诿,列车长说找值班人,值班人说找站长,站长说找上级。”一名经历过G114列车故障的乘客回忆说。 高铁作为新生事物,出了事故怎么处理和善后很重要,是否赔偿、赔偿多少都要有个标准,而现在是无标准可循。 公众认为,铁路方面应完善相关立法和规定,什么情况下的延误可以赔偿、赔偿多少,以避免延误后更加混乱的状况出现。山东大地人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凡晓表示,“现在很多旅客会依照航空延误的相关标准要求铁路赔偿,但事实上现在航空延误的赔偿标准也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民航局只出台了指导性的意见,具体补偿多少等是由航空公司自行决定。” 根据民航局早前出台的《航班延误经济补偿指导意见》,航空公司因自身原因造成航班延误,要对旅客进行经济补偿。而铁路方面一般是以道歉或提供食品、延长地铁运行时间等相关的配套措施为主。“现在铁路部门说高铁是在磨合期,为什么开通时不说还处在磨合期?为什么磨合期收正常运营票价?为什么不把磨合期过了再开通?这是在拿旅客当试验品。”乘客武学瑞说。 高铁故障 或暴露施工质量问题 在京沪高铁投入运营前后,外界对高铁质疑最多的是其安全性问题,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高速运营中的列车可靠性是否有保障,而对配套路网设施的施工质量问题则质疑不多。 即使在3月23日审计署公布的《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项目2010年跟踪审计结果》揭露出工程招投标背后存在违规,并涉及巨额资金问题,外界质疑的重点也大多在招标方式的合理与否上。“京沪项目出于多种因素考虑,工程主体承接方均为国有企业,因而在施工的质量上并不会出现太大问题。”记者在采访中接触到的一名曾参与京沪线工程招标的人士表示,“因为工程太大,牵涉到的供应商数量也很多,是不是所有的供应商都能够严格遵照标准执行也是个大问题。”“高铁是新鲜事物,其中包括了诸多高科技项目和设备,这些项目的建设和设备的引进安装过程中存在监管盲区,因为可能监管方自己也对一些信息缺乏了解,这在客观上为工程腐败以及设备标准的审定带来了难度。”一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说,“从目前运营半月就发生了这么多起故障的情况来看,至少工程在执行一些标准方面有把关不严的问题,而部分关键设备采购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也需要查证。”“不排除由于工程转包和物质采购有中介环节导致工程质量不过关等问题。”上述业内人士称,故障连连发生的背后可能在于京沪高铁的开通“太过于赶了”。据这名业内人士透露,实际上,京沪高铁原先需要半年的调试期和半年的试运行期,但实际京沪高铁的调试期和试运行期缩短了一半。京沪高铁的工期本身已经被压缩,再加上调试期内,为了不妨碍列车运行,一些工程得停止施工,导致工程完成得过于仓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