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空间是人与城市的奇妙黏合剂
网络配图 “记录用的照相机几乎不用,而把因此节约下来的精力集中用于观察,以自己的眼睛定定地注视形形色色的东西,把情景、氛围、气味和声音等清楚地刻录在脑中,让自己成为好奇心的俘虏。反正就是要让自己整个儿淹没在即已存在的现实之中……” 这是一位知名作家描述自己记录下来某一个场所的独特方式,这不禁令我想起记忆里那些长久储存的美好片段。每当我们游历到一个陌生的目的地,那些急于用照片记录下来的场景往往在记忆的长河中迅速消失,而越来越清晰的却是那些不明缘由的瞬间。若是能够从人的生理角度理性分析出其中的奥秘,设计者便可以依据线索找到塑造难忘空间的定律。 而事实上这并非易事。我们感动于如此之多的场所空间却依旧在寻找其背后的缘由。不仅仅局限于旅途中,人居于城市,行为附和着城市本身的日常生息。如果说建筑空间是生活的容器,那么城市公共空间则是生活的舞台,不同的社会生活和不同的价值体系在此交流沟通和彼此共存。人的行为的发生注定需要多样化的城市空间来容纳,除了祭祀场所的宗教行为,最神秘莫测的当属围绕着商业场所展开的一系列行为。 一个优秀的商业场所往往能够成为城市的聚集地,持续地吸引人们到访。尤其是从上世纪后半叶开始,设计者带着复兴城市文明的使命陆续创造了许多精彩的商业场所,这些场所的出现在当时造成了轰动,而许多在今日看来也并未随着时间衰败,仍在为城市、为社区持续散发能量。现代城市的发展改变着商业的传统模式,提升了人们对于商业场所的期许,设计者作为城市与人、人与商业、商业与城市三者之间的纽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迷恋于商业场所的独特魅力,因为亲历着商业在融合、修补人与城市关系中的奇妙作用,我们的工作,就是围绕着这样一个中心——探索符合国情的商业发展模式,为城市生活创造更具体验感的商业空间。 伴随着国内商业形态快速变革更新的大环境,我们通过对一系列项目的实践和验证,逐步找到了判断商业场所核心价值的依据,并依此形成了塑造独特商业空间的基本设计理念。青岛政建城中城商业综合体项目是我认为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商业空间全案设计项目。从前期定位开始就希望能赋予项目全新的设计理念,以项目所处的文脉为前提最大限度地还原项目内在的真实性和独特性。设计者通过深思和反复的论证,最终确定了“节庆的海洋”这样一个主题概念,并将其转化、延伸、贯穿于整个项目的方方面面。其中最有趣的当属在主轴步行空间设置的一些主题化的设施小品,如水母座椅、礼花光束塔、风帆网、珊瑚攀岩墙等。这样的主题化商业街区的表现方式将体验建筑与环境设计、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其中各种功能可以和平相处,并且内容优先于形式。当人们流连于某个街区的场所空间,往往说不清究竟是建筑的形式还是铺装的样式让人着迷,可能只是因为空间展现出来的故事场景比较有趣。 除了室外环境的塑造,相对封闭的室内空间对于人的感受的影响可能更加强烈。以城中城项目的室内部分为例,其命名了不同的区域主题:如“海底植物园”利用3层的挑空廊道创造了一个绿意盎然的商业环境;“诺亚方舟”则在开放空间利用出挑的栏板模拟了一个真实的船舷场景;“会飞翔的鱼”是将天花的金属格栅吊顶加以抽象变形成鱼的造型。这些浓缩了的主题空间以生动直白的语汇向到访者讲述设计者对于项目的诠释,以此来提升局部空间的记忆感,使到访者能够在模拟的场景中得到情绪的共鸣。 在对商业空间进行创新性思考的同时,全局性的设计思路将更有利于对商业空间的整体把控。在推进城中城项目的过程中,我们从初期就确定了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对项目进行整体定位,包括策划、建筑、景观、室内、平面团队,甚至还有照明、雕塑和艺术顾问的加入,不同专业领域的碰撞、协作为项目带来全新的体验。 时至今日,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一系列产品变革,项目的开发频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这要求设计者不断带来创新的理念和手法以满足人们对于现代商业环境的需求。随着互动娱乐设施和艺术装置在商业空间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整合性的设计方式将更适用于这种强调顾客体验的“主题故事零售业”。设计者作为这种方式的实践者必须持续关注商业与城市生活之间的特殊关联,坚持尊重人的体验需求,致力于创造多彩的商业空间和城市生活。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