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时评:避免城镇化被"高碳锁定"

2013-12-5 17:27|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671| 评论: 0

简介:网络配图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绿色低碳紧密结合将成为一种趋势。近日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以聚焦低碳城镇化为主题,展示了新型城镇化在低碳实践领域的发展与应用。绿皮书主编、中 ...

网络配图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绿色低碳紧密结合将成为一种趋势。近日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以“聚焦低碳城镇化”为主题,展示了新型城镇化在低碳实践领域的发展与应用。绿皮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表示,超过7.1亿人生活在中国的城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城镇聚集,城镇已经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力量。如何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们面临的新的重要课题。针对新型城镇化与低碳发展,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业内相关专家。

聚焦低碳城镇化防止高碳锁定模式形成

“我国的城市建筑物主要表现为‘鸽子笼式’的建筑风格,导致城镇化呈现出被高碳‘锁定’趋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周宏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如何避免形成高碳锁定模式,是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周宏春认为,避免城镇化被高碳锁定,一是要做好规划,建设低碳发展的城市基础设施。“一方面,规划师的思路、理念应该使决策者理解;另一方面,应当使规划上升到法规层次,经过人大批准,一经确定就必须持续执行,不会因为换了领导就改规划。 ”

二是因地制宜地选择并发展产业,淘汰高能耗、重污染、低效率的落后技术、落后产业和产能,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传统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特别要重视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从源头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三是尽可能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分布式能源,促进城市建筑与太阳能发电的一体化。

四是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包括自觉进行垃圾分类、选择低碳出行。切实可行的措施是征收“拥堵费”,提高小汽车的使用成本。通过全体市民共同努力,让避免被高碳锁定变成现实。

发展低碳城镇化大中小城市各有挑战

所谓低碳发展,究其根本是降低城市国民生产总值的定位能源消耗强度,也可以用家庭或个人的单位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来度量。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均表示,在发展低碳城镇化的道路上,大型城市及中小城市将各自面临相应挑战。

周宏春表示,中国中小城市之间的资源禀赋差异极大,环境容量不同。虽然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然是中小城市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但发展经济的同时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破坏。

周宏春进一步表示,城市发展应以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为目标,追求当地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而不是追求用当地资源生产产品外销、用低附加值的产品增加GDP。相比之下,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色产业、生态旅游业等,城市面临的低碳挑战将会小得多。

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何建坤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发展模式方面,由于多数大型城市发展模式已呈现固化且更加集中,调整时相较于中小城市将面临更多挑战。

“而中小城市发展进程中最主要的是产业的发展。”何建坤说。

何建坤认为,城市发展的前提是产业的发展和聚集,没有产业支撑将很难推进城镇化,没有产业的聚集也将很难增加农民在城市的就业。

“某些城市因缺少新的经济增长点及技术创新能力,为增加GDP、增加投资,进而发展重化工业、原材料产业等高碳、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未来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应着力发展低碳产业,注重产业转型,不能盲目地发展高耗能的高碳产业。 ”何建坤说,“因此,发展低碳的产业体系是对中小城市最大的挑战。 ”

对于北京等大型城市来讲,高新科技产业及服务业已占很大比重。“大型城市在体现创新能力和聚集人才方面占很大优势,产业转型相对容易,而中小城市产业转型则相对较难。”何建坤说。

多策共举 建立低碳产业体系

何建坤认为,未来发展低碳城镇化进程中,核心是建立低碳的产业体系。“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未来产业发展方式一定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定要向绿色低碳转型。 ”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未来应致力于提高单位能源消费以及单位排放和产出的经济效益。“在发展低碳、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同时,保持高产出、高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生活质量水平,这也是低碳城镇化发展的理念。”何建坤说。

此外,整个城市布局、基础设施、技术等方面均要有先进的理念支持。

第三,要积极改变思想观念,充分加强低碳消费的社会公德,促进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引导生产方式的转变。“不要盲目追求豪华的住房,大排量的汽车。消费理念和消费风气的转变,也将有利于促进整个低碳社会的建设发展。”何建坤如是说。

周宏春表示,发展低碳城镇化应做到规划先行。

“现在城市规划情况大体为‘一任领导一张蓝图’,城市规划随意变道,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样子。”周宏春说,“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以绿色低碳理念来指导,核心是追求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尽可能以最小的资源、能源消耗维持城市的建设、运营,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周宏春认为,首先应选择最适宜的地方建设城市。国家在《生态功能区规划》中提出城市建设选址的新要求,应在宜建城之地建城,宜农之地发展农业,同时保护重要生态区。

其次,城市功能分区应合理。过去城市居民大多数能就近上班,既不需在路上花很长时间,也不会引起交通堵塞问题,更不会出现“睡城”;而如今情况大多是上班地点在商务区CBD,远离居住地,而小区的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健全,从而引发“潮汐式”交通堵塞。研究发现,在一些城市,居民从居住地到达工作地点普遍耗时40、50分钟甚至更久,不仅增加了油品等能源消耗,也浪费了人力资源。

此外,应当选择合适的产业。没有产业的发展,无法解决城市建设、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等问题,也无法为社会保障提供资金。各城市的产业选择离不开人力资源、经济地理条件等基础条件,因此,应优先发展有比较优势、能够形成特色的产业,再逐步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以尽可能少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和尽可能少的污染物排放,保持城市的运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