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汴一体化步入新阶段 深度融合仍需政策引导
河南省郑州、汴州两市自提出一体化构想并付诸实施以来,两地交通、金融、电信同城均已初步实现,一体化发展正显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综合带动效应。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个在国内颇具代表性的城市一体化发展探索,却仍然面临一系列制度性障碍,需得到进一步的政策引导支持。 郑汴一体化步入新阶段 郑汴实现电信同城,标志着郑汴一体化发展步入了新阶段,此后两市将统一使用郑州长途区号0371,长途通话费和漫游通话费一并取消,据河南省通信管理局分析预测,两市电信用户每年将减少通信支出1.81亿元。随着两地间交通、金融、电信同城的初步实现,对于促进生产要素在两地间的优化配置,降低两地经济运行成本,打造中原经济区最具活力的发展区域等有着重要意义。 郑汴一体化发展构想自提出已近10年,2005年12月,双向八车道、没有收费站、连接两个城市的郑开大道开工建设,标志着郑汴一体化进入实质阶段。近几年来,两个城市重点围绕着“五同城一共享”推进,即电信同城、金融同城、交通同城、产业同城、生态同城和资源共享,呈现出了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为了加快一体化发展,两市先后共同编制完成了《郑汴新区总体规划》《郑汴产业带总体规划》《郑汴产业带控制性详细规划》《郑汴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对推进一体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在交通同城方面,郑汴之间郑开大道、郑民高速、郑汴物流通道等先后建成通车,同时,郑开城际轻轨等一批铁路公路项目都在建设推进中,未来几年内将形成8条连接两市的快速交通通道,对于降低两地间的物流成本已经显现出明显效果。 从郑州迁到开封的河南平原非标准装备有限公司在郑汴一体化中获益颇多。董事长庞振中说,企业当时发展在郑州面临的土地制约因素尤其突出,在郑开大道通车后,我们看到了这个一体化的机遇搬到了开封发展,企业的规模和形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连续7年每年合同额保持了1亿元的增速。郑汴物流通道的开通,使得企业从郑州采购的原材料运输成本下降了20%;企业1500多名员工中有一半都是从郑州带来,原来高额的通讯费用和员工生活工作往来两地间的交通成本,在两地电信、交通同城后,使得企业负担也大为减轻。 金融同城也正今年1月1日正式破题,以银行卡和存折业务同城、资金汇划同城、票据业务同城为主的郑汴金融同城,两地居民在对方城市存取款,不再收取异地业务费用,按照同城对待。 这些变化也在改变两市居民间的工作生活方式。开封市民尹睿娜说:“前一段时间我在郑州报名一个演讲学习班,这在原先是难以想像的,我现在一个多小时就能坐公交到郑州上课;到郑州购物也不用再多带现金,这给我们的学习、休闲娱乐多了很多选择。” 刚刚博士毕业的郑州市民陈勇选择到了开封工作,她说:“现在两个城市的公交卡是通用的,每天来这里上班路上也就1个半小时左右,而且更重要的是,选择离省会城市很近的开封工作或许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综合带动效应突显 “郑汴一体化开封是最大的受益者。郑汴一体化打通了开封全面开放的大通道,提升了区位优势,也使开封发展彻底扭转了多年来被动的局面”,开封市委书记祁金立说。 在郑汴一体化提出实施之前,比邻郑州的开封市曾一度陷入发展困境,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几乎停步不前,排名垫底。而近年来,受益于郑汴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开封的发展开始迅猛提速,主要经济指标连续6年位居全省前列。今年前三个季度,开封市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用电量增幅均为全省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生产总值增加值分列全省第二和第四。 开封市常务副市长黄道功说:郑汴一体化实施以来,自己感受到了三个方面的明显变化:一是思想在加快解放,两个城市都站在更高的层面在推动发展,而开封在与郑州对接的过程中,在思想解放、改革开放水平方面受到的冲击和收获更大;二是经济发展明显提速,近几年来,开封从原来的经济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到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位居全省前列,很大程度上是受益于郑汴一体化;三是城镇化明显提速,就业形势明显好转,这都是发展成果的体现。 位于郑汴之间的开封新区,在郑汴一体化机遇下,探索两市之间产业一体化互补发展,成为拉动开封经济增长的主引擎。随着一批企业的进驻,形成了以奇瑞汽车、奇瑞重工、日本住友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60多家企业投资120多亿元,为郑州以整车制造为主的汽车工业提供90%的零部件供应,形成了两地互补完整的产业链条。 立足自身特色,八朝古都开封充分挖掘文化旅游特色资源,在郑汴一体化融合发展中也在寻求城市错位发展与功能互补。2012年,开封市共接待中外游客4410万人次,同比增长1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0亿元,同比增长16%,旅游规模领跑全省;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66.2亿元,同比增长23.9%。晚上到开封吃小吃,看古都夜景和文化演艺,已经成为许多郑州市民休闲娱乐和朋友聚会的选择。 随着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验综合实验区国家战略的出台,郑汴一体化发展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记者了解到,两市在共同推动航空港区建设、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对接等方面正在不断深化合作,并积极推动广播电视、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对接和互通,尝试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深度一体化发展仍需政策引导支持 两地不少干部、学者认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城市群的融合发展既是必然趋势,也会是未来巨大的增长空间,但受制于当前的行政体制、财税体制等问题,两地间的金融同城远没有走向深入,产业融合发展、公共服务一体化包括整体统一的发展规划等方面都面临着一系列制约,要素流动的深层障碍依然存在。 河南省经济学会副会长耿明斋认为,城市一体化发展探索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有着重要意义。城市一体化发展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郑汴一体化在不断破除要素流动障碍、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探索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行政壁垒和制度障碍,这些问题的暴露一方面需要地方有更大的勇气和魄力去探索,另一方面,也更需要国家层面的支持引导和政策保障。 他建议,应在省级甚至更高的层面、有明确的机构去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的统一,解决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合理分区等问题,推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的合理布局和深度融合等。 一些干部认为,当前国内郑汴、长株潭、西咸、沈抚铁等城市一体化都在探索推进,也都取得了积极效果,但同样面临着一系列共性问题。因此,建议国家启动城市一体化发展研究,对当前国内城市一体化的经验和问题进行梳理总结,在土地、金融、财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才保障等方面进行政策研究。 同时,建议国家将城市一体化发展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设立一体化发展试点,打破传统“区划城市”束缚,突出“经济城市”的发展定位,从功能、城区、空间、产业、服务、生态等方面,加强对城市一体化的指导,对跨区域的交通、生态、能源、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和集中布局,同时深化户籍、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动行政区域有序调整。另一方面,建议建立城市一体化发展保障促进机制,对于一些束缚城市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国家层面进行探索性调整,并给予法规政策等支持,确保城市一体化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