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红河大桥预计今年建成
摘要: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华项目“促进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中越边境跨境经济合作”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透露,建设“中越经济合作特区”通过跨境经济合作,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提升沿边开放,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 ...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华项目“促进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中越边境跨境经济合作”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透露,建设“中越经济合作特区”通过跨境经济合作,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提升沿边开放,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可有效推动“两廊一圈”、GMS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建设“中越经济合作特区”通过发挥中越各自优势,加强在招商引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联合开展招商引资和劳务合作、对外投资,提升中越边境区域竞争力,使其成为带动中越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成为带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增长极”,成为带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中越经济合作特区”在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中的成功经验,必将为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同时,会上还透露,中越红河大桥预计今年建成。 据悉,建立中越经济合作特区的近期目标是,在两年之内完成核心区和外围区的建设。核心区是指国家批准的享受特区政策,并需海关特殊监管的区域;外围区是指在核心区域外部,经国家批准,并赋予一定的特殊政策,不需海关特殊监管的区域。外围区与核心区相互配合、功能互补。 建立中越经济合作特区的中期目标为,从2011年至2015年,两区合一,功能进一步完善,建成跨国自由贸易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沿边开放新思路。 建立中越经济合作特区的远期目标为,从2016年至2030年,扩大区域合作范围,功能进一步拓展,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通过产业聚集,形成经济带,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 会议还指出,沿边开放是我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点之一。依托“中越经济合作特区”,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优惠,制造业和服务业同步推进,提升其开放水平,既可加强中越经济贸易交流与合作,又可作为沿边开放的“突破口”,对敏感行业、敏感领域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