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吨建筑体半小时下沉60厘米 上海首次实施大深度气压沉箱工艺
摘要: “降压!”红色的数字从1.3迅速下降到0.7个大气压,烈日下,在上海轨交7号线耀华支路工地,重达8000吨的12A标风井以人眼不可见的速度缓缓下沉,但在标尺的显示下,半小时内竟下沉了60厘米。 上海建工基础公司 联手 ...
“降压!”红色的数字从1.3迅速下降到0.7个大气压,烈日下,在上海轨交7号线耀华支路工地,重达8000吨的12A标风井以人眼不可见的速度缓缓下沉,但在标尺的显示下,半小时内竟下沉了60厘米。上海建工基础公司联手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经过近4年协同攻关开发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深度气压沉箱工艺,7月26日首次应用于上海轨道交通工程。 据介绍,该工艺采用气压平衡沉箱外部的水压力,在工程结构内随深度不同充入不同的大气压,使沉箱底在无水状态下进行挖土排土,抽气降压后,箱体在本身自重以及上部荷载的作用下下沉到指定深度。与传统工艺相比,现代气压沉箱拥有2大独特优点:对周边环境影响小,避免因回抽地下水而造成周边建筑墙体开裂等现象,特别适用于城市建筑密集区和沿海沿江软土地带;自动化操作,无人挖掘。具体操作时,只需2名操作工在远程控制室内操纵挖斗操作杆即可,从而避免了以往气压沉箱以人工挖土为主而易患严重职业病的情况。 事实上,气压沉箱这一古老的施工技术1841年就首次运用于法国煤矿,但此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沉箱挖掘机及其地面远程操作系统、自动排泥装置及操作系统、气压自动调节系统、三维地貌显示自动监测系统等,使这一技术焕发了新生。 据悉,目前这一工程已挖掘到地下13米,9月份就能最终下沉到地下29米。按照规定,这一技术最深可达到50米的地下空间,可广泛应用于地铁车站、地下泵站、盾构工作井等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