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动力学在建筑结构中抗震的设计方法
摘要: 结构动力学在建筑结构中抗震的设计方法: 1、反应谱设计法 根据结构动力学的特性,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动力效应,即结构上质点的地震反应加速度不同于地面运动加速度,而是与结构自振周期和阻尼比 ...
结构动力学在建筑结构中抗震的设计方法: 1、反应谱设计法 根据结构动力学的特性,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动力效应,即结构上质点的地震反应加速度不同于地面运动加速度,而是与结构自振周期和阻尼比有关。采用动力学的方法可以求得不同周期单自由度弹性体系质点的加速度反应。以地震加速 度反应为竖坐标,以体系的自振周期为横坐标,所得到的关系曲线地震加速度反应谱,以此来计算地震作用引起的结构上的水平惯性力,对于多自由度体系,可以采用振型分解组合方法来确定地震作用。 2、延性设计法 通过地震力减低系数R将反应谱法得到的加速度反应值am降低到与静力法水平地震相当的设计地震加速度ad,ad=am/R地震力降低系数R对延性较差的结构取值较小,对延性较好的结构取值较高。尽管最初利用地震力降低系数R将加速度反应降下来只是经验性的,但人们已经意识到应根据结构的延性性质不同来取不同的地震力降低系数。 3、能力设计法 为了保证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足够弹塑性变形能力的能力设计方法。该方法是基于对非弹性性能对结构抗震能力的理解和超静定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实现具有延性破环机制的控制思想提出的,可有效保证和达到结构抗震设防目标,同时又使设计做到经济合理。能力设计方法的核心。 ①引导框架结构或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形成梁铰机构,即控制塑性变形能力大的梁端先于柱出现塑性铰,即所谓的强柱弱梁; ②避免构件剪力较大的部位在梁端达到塑性变形能力极限之前发生非延性破环,即控制脆性破环形式的发生,即所谓的强剪弱弯; ③通过各类构造措施保证将出现较大塑性变形的部位确实具有所需要的非弹性变形能力。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责任编辑:trac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