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华“公共文化设施”究竟为谁而建?
摘要: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是上海继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等之后又一标志性的现代化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坐落于浦东日晷广场。这的确是个大手笔,“东方”有三个厅:音乐厅、歌剧厅、演奏厅。歌剧厅里有国内最好的舞台 ...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是上海继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等之后又一标志性的现代化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坐落于浦东日晷广场。这的确是个大手笔,“东方”有三个厅:音乐厅、歌剧厅、演奏厅。歌剧厅里有国内最好的舞台设施、专用的冰上舞台,美轮美奂。歌剧厅造价不菲,据说仅舞台设施设备就高达亿元,冰上舞台则很少启用。去年夏天,俄罗斯圣彼得堡国家冰上芭蕾舞团曾首次启用,让观众叹为观止,可使用了也只此一次。(2月9日《人民日报》) “公共文化设施”极尽奢侈豪华之能事,造价动辄数亿,维护费用高企,利用率却超低的情形,并非上海这座中国最富裕城市所专有,也绝非“东方艺术中心”所独具。恰恰相反,全国许多地方都开始建设城市标志性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其中,以“大剧院”、“音乐厅”、“文化艺术中心”为名的所谓城市标志性建筑更是搞得如火如荼。不过,当造价达11亿的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其冰上舞台至今只使用一次,而每日维护费用却高达9万时,“高昂的代价”与“极低的使用价值”之间形成的鲜明对比,无疑值得反思。 事实上,既然是“公共文化设施”,其初衷和目标当然是满足公众文化需求,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文化设施”显然应当不忘其“公共”本意,并时刻关注公众的真实需求,并以此为据,量身定做。然而,现实的情形却是,各地的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等公众文化设施,表面打着“公共”的旗号,骨子里一味追求“豪华”与“档次”;如此一来,本该更加关注实用性,并真正惠及公众的“公共文化设施”,最终却建成了面子工程,造价高昂得离谱不说,因过于豪华,“公共文化设施”的门票让公众望而却步、只可远观、无缘接近却早已屡见不鲜。上海东方艺术中心11亿元建成后,昂贵的冰舞台仅仅一次的利用率不过是上述现象的一个典型缩影罢了。 之所以形成如此状况,“公共文化设施”规划与决策过程中不求实际,只顾面子,追豪求奢的做法,显然难辞其咎,或许有人会说,澳大利亚的大剧院,纽约的歌剧院同样也是档次很高,甚至成为国家的标志呀。不错,将一两处国家级的“公共文化设施”规划为标志性建筑当然无可厚非,需要质疑的恰恰是当前国内任何地方,任何公共文化设施,都毫无必要的追逐“豪华”与“标志性”,至于“公共性”反倒是无瑕顾及。如此后果,除了劳民伤财之外,其副作用还包括对于真正标志性建筑的淡化,当所有的公共设施都按照“标志性建筑”来打造时,真正的“标志”反倒无处寻踪了。 由上可见,既然是“公共文化设施”,其建设资金来自民众,第一要义当然是满足公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因此,听取并征求最普通老百姓的意见,建设老百姓进得起,能经常进的实用性“公共文化设施”,才符合“公共”的本意。而唯有弄清楚“公共文化设施究竟为谁而建?”这一看似简单却屡遭罔顾之问题的答案,“公共文化设施”不“公共”,“标志性建筑”不“标志”的悖论才有望得以规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