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照明 查看内容

《天人合一水立方》永久性灯光新媒体艺术

2013-6-27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835| 评论: 0

摘要: 艺术家:马文,灯光设计师:郑见伟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水立方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最著名的场馆之一,以其独特的蓝色基调建筑灯光为世界所熟知。而从2013年6月23日开始,夜晚,水立方建筑灯 ...
艺术家:马文,灯光设计师:郑见伟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水立方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最著名的场馆之一,以其独特的蓝色基调建筑灯光为世界所熟知。而从2013年6月23日开始,夜晚,水立方建筑灯光将开始向世界传达全新的观念与感受。
2012年,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落成四年后,往返于纽约北京之间的艺术家马文与中国灯光设计师郑见伟接受永久性公共艺术项目委托,形成跨界组合,为这个地标建筑的多细胞“皮肤”注入新的内涵。两人合作的成果《天人合一水立方》融合了《易经》的古老智慧、当代艺术的观念和现代高科技,以每天不同的灯光形态、色彩和亮度,在向公众传达当前人们的精神状态同时,反应中国传统的世界观。
水立方的建筑外立面通过LED灯光系统可形成变化的夜间形态,根据古老的易经原理,将宇宙每一天的气韵属性,进行视觉化演绎的互动编程,以前卫的当代艺术观念和最先进的计算机系统解释来自《易经》的中国古人的智慧;同时收集中国微博网络的大众情绪数据,对人群在网络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情绪,结合专业的现代心理学理论,对演绎内容的构图、节奏、色彩和动态等产生影响,在建筑物上形成当日独特的灯光效果,反映中国人每天通过社交媒体表达的情绪,即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影响水立方的细胞体在每一天的的光影变化。艺术作品表达了中国人的个体精神、创造力和社会责任的象征性平衡。
据悉,艺术家马文和灯光设计师郑见伟都与北京奥运会有着很深的渊源。马文曾任2008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核心创意小组成员,兼视觉特效艺术主任设计;郑见伟曾任包括鸟巢和水立方在内的2008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夜景照明规划总设计师,鸟巢夜景照明顾问。二人均凭借北京奥运相关项目获得各自业界的世界级奖项。
“当今社会中,人们常常发现生活与《易经》阐述的哲学相去甚远。我希望通过这个作品为人们提供一个机会来反射当代文化,用科技手段弥合人与自然之间的鸿沟。”艺术家马文对作品解读到,“人们经常认为经典地标建筑和高端艺术总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面向世人,而这一次我们通过捕捉社会的情绪, 使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到艺术作品的形成之中,让社会中的人来影响建筑,让建筑去感动人,这是媒体时代公共艺术的一次全新尝试。”
“如何用光影去表现抽象的哲学思想,这让人着迷。”灯光设计郑见伟从专业角度进一步解读,“又如何通过光影变化反应社会的情绪,就简直令人兴奋了。然而这个作品的更重要意义在于,在中国经历并正经历令世界震惊的建筑大跃进时代,不断膨胀的硬件设施在改善部分生活环境的同时,更给大环境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相信这个基于灯光“软”内容的艺术作品,能够成为中国“软实力时代”曙光中的一抹彩霞。”
水立方的这个建筑灯光新媒体艺术项目除艺术家、灯光设计师外,同时邀请了中国易经文化专家、美国色彩心理专家和数字互动图形专家,以及网络信息采集和电脑编程方面的团队共同参与,共同完成了一项跨越国界和专业的宏大艺术工程。
《天人合一水立方》 艺术家:马文,灯光设计师:郑见伟 摄影师:王新
水立方与奥林匹克公园
由于形似“水泡”组成的立方体外观设计,中国国家游泳中心常被人们称为“水立方”。水立方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投入使用,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高31米 。
作为这个时代的中国标志性建筑之一,水立方在北京奥运会结束以后持续积极发挥着游泳和水上活动中心,旅游热点,公共活动场地等重要作用。此次马文和郑见伟在水立方开展的公共艺术项目,将与由Herzog 和 De Meuron设计的的“鸟巢”,以及计划于2015年建成由Jean Nouvel设计的中国国家美术馆,共同为文化发展和吸引旅游发挥作用。
《天人合一水立方》不仅重新塑造了建筑物的外立面夜间形象,其观念和手段还为未来的文化、艺术和商业项目创造了基础,探讨未来的艺术平台和商业模式。
主创人员
马文
1973年生于北京,1986年赴美国留学,1999年获纽约普拉德艺术学院硕士学位。现在生活工作在纽约和北京。她坚持兼收并蓄的艺术实践,广泛运用多种媒介如装置、录像、绘画、时装设计、行为艺术以及公共艺术等,活跃地展示在欧、美、亚、澳各大洲。在这些框架中,马文结合意想不到的元素,持续打破传统的分类体系,以一种多产的跨学科的做法,创造出敏感、诗意并情感深刻的作品。
最近的作品包括:鹿特丹Witte de With美术馆、香港汉雅轩画廊等地的个展。2012年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个展《空中墨花园》,2011年瑞士《圣莫里茨艺术大师展》,台北诚品画廊的个展《墨之》,台北的中华民国建国一百年跨年庆典,为悉尼双年展的两个特约作品,2009年美国华盛顿的飞力浦斯收藏美术馆的个展,在日本越后妻有三年展的大地装置作品,西班牙毕尔堡古根海姆美术馆特约制作的录像装置,2008年数字北京大厦永久收藏的多媒体公共艺术《夹缝间的世界——梦想帝国》,北京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中国美术馆,2007年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特约制作的录像装置,2006年首届新加坡双年展,等。
马文还具有丰富的国际艺术活动策划、制作和管理经验。创意并制作了数十个大型艺术展览、表演等活动,如2005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文化部主办的首届中国国家馆,2004年台湾金门岛上的《金门碉堡艺术馆》, 2003年纽约中央公园150年庆作品《光轮》,2002为纽约现代美术馆在东河上的《移动彩虹》计划,2001年上海APEC大型景观焰火表演等。
这是艺术家在国家奥林匹克公园的第三件作品。马文在北京2008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为七人核心创意小组成员,在鸟巢兼视觉特效艺术工作室的主任设计。从始至终、核心地投入了四个仪式的艺术理念和形式的创意和筹划工作。同时担任与国际转播小组沟通合作的重任,为此获得了为表彰开幕式转播节目的美国艾美奖。同一年,她在奥运中心区的数字北京大厦创作了《梦想帝国——夹缝中的世界》的永久多媒体作品。
郑见伟
1969年生于北京,199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材料科学专业工学士,2006年前在多家企业担任营销和管理工作。2006年开始转行做职业设计师,现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BIAD,中国最大的建筑设计机构之一)灯光工作室的首席设计师,在短短几年中完成多项影响广泛的作品,范围涉及地标建筑夜景、城市照明规划、时尚潮流酒店会所灯光、灯具涉及、灯光艺术装置等,并曾问鼎照明设计界世界级奖项。对设计师来说,郑见伟有着非正常的教育背景和职业经历,他自然的能从不同维度去思考问题和创作作品,他把哲学思辩当做一种爱好,又作为一个至今没有离开过北京的中国设计师,其灯光作品表现出淡淡而深厚的中国观念和方式。
2009年,郑见伟的建筑灯光作品“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下沉花园七号院”获得了北美照明学会(IES)颁发的夜景照明设计世界唯一最高奖——保罗沃特拜里奖,使他成为首位问鼎世界级照明设计奖的中国灯光设计师;同时,他参与设计的鸟巢夜景、北京韩美林艺术馆室内外灯光、北京兰会所室内灯光,获得了三项IES优秀奖。同年,郑见伟获颁中国设计界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11年,他策划的灯具作品“光的造型I——翔” 获得首届“设计北京大奖”。2012年,他开始涉足灯光艺术装置领域,围绕“影子”的思考形成了一个作品系列“郑见伟光说故事之影子的力量”,第一件作品《永乐十九年》已发布;同时开始策划围绕鸟巢、水立方、中华世纪坛等地标建筑展开的多个灯光新媒体艺术项目,《天人合一水立方》是第一个开始实施的公共艺术项目。2013年,他的建筑灯光作品深圳湾体育中心和唐山启新水泥厂又获得了两项IES奖。
郑见伟的其他部分作品还包括: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夜景照明规划与设计、上海兰会所室内外灯光设计、北京国贸三期夜景照明设计、中华世纪坛夜景照明设计、蔡国强“我想要相信”中国美术馆个展灯光顾问、多项万达城市综合体项目夜景、“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中心城区夜景照明规划与设计等。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