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行业聚焦 查看内容

增量提速 配套先行 统一标准——南京保障房建设进入“快车道”

2013-10-30 15:17|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84| 评论: 0

摘要:      年竣工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4大组团式项目开工建设,“6项统一”推进建设进度……刚刚过去的2010年,南京市通过“增量提速、配套先行、统一标准”的方式,将保障房建设推入快车道。   增量提速    ...
  

  年竣工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4大组团式项目开工建设,“6项统一”推进建设进度……刚刚过去的2010年,南京市通过“增量提速、配套先行、统一标准”的方式,将保障房建设推入快车道。

  增量提速

  刘小娟刚大学毕业,在南京市江宁开发区某企业工作,收入不算高,但她觉得生活得很惬意,个人只承担了很少一部分的钱就住上了一套崭新的单身公寓,热水器、数字电视、壁橱……公寓内的布置比她想象的还要好;推开窗户,花红叶绿,一眼收尽四季;小区内有专门的活动中心、超市、浴室;小区外街景繁华,地铁、公交来回穿梭……南京市房管局局长郭宏定介绍,当前政府面对的住房保障群体,已由原来的城市低收入人群,拓展为无法适应急剧上涨高房价的“夹心层”。此外,危旧房改造力度的加大、京沪高铁等国家重点项目加快实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保障房迎来了“爆炸式”需求,“人等房”矛盾日益突出。“有效化解这一难题,最好的选择就是增量提速。”

  2010年初,南京市提出了“保障房建设量翻番,全年新开工面积60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00万平方米”的目标,新规划了4大保障房项目,总用地面积5.56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980万平方米。

  “选地、规划、征地拆迁、建设、融资……我们往往是几条腿一起走路。”南京市住建委住房保障处丁昌华说,2010年保障房的规划总面积达980万平方米,相当于2002—2009年竣工面积的总和,也相当于2009年一年全市商品房总开发量。2011年,提速将依然是关键词。按照规划,全市将再推6大保障房片区,竣工面积也将超过300万平方米。

  配套先行

  配套先行,交通、教育、生活、环境一个都不能少。

  记者近期走访了南京市第一个以公共居住组团式开发建设的保障房小区莲花村,从市中心新街口乘地铁约20分钟到油坊桥站,出地铁仅400米即到达莲花村。这个小区位于南京河西新城的优势居住地段——奥体板块,小区总建筑面积有145万平方米,外围是六七栋33层的高层住宅,内部是错落有致的多排小高层和低层住宅。

  莲花村项目负责人杨国涛说,莲花村小区一期规划建设了3所幼儿园、2所小学、1所中学,还有2个农贸中心,1个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医疗中心和市民广场,周边商业设施配套齐全,可以充分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目前公共租赁房第一批已经交付,非常抢手。

  雨花台区西善桥岱山项目紧靠着日渐成熟的西善花苑经适房小区。在西善花苑经适房小区内,居民林阿姨说,她是前几年从奥体拆迁过来的,看到岱山项目的规划,很开心,今后买菜和孩子上学不成问题了,“可以从幼儿园一直上到高中了”。

  配套先行的理念保障了居住者的舒适度和幸福感。2010年4大新项目规划理念也由以往的拆迁安置区,改成建造“城市住宅大型社区”。4大项目有接近三分之一的面积用来建设配套设施,强调交通、就业、居住、服务的统筹和谐,将保障房项目建成“区域新城”。

  同时,项目尽可能贴近地铁轻轨、公交枢纽和城市快速路等重大交通设施,以利于市民出行。尽可能集约配套商业、教育、文化、“邻里中心”等公共设施,方便群众生活。所有保障房项目都运用建设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提高小区规划设计和建筑单体设计的环保节能水平。

  统一标准

  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中低价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房门类很多,构建好面向不同困难层面家庭的住房保障体系,需要的是资金筹措、条件界定、运营管理等相应的政策和机制研究。

  几年时间,南京市相继出台12个政策文件,细致的条款,让保障房人群可以更加公平地“对号入座”,也使得更多的“夹心层”归属到这个范畴中,例如:保障对象从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了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与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的无缝对接;城市低收入住房保障收入标准从750元调整至1000元,住房保障面积标准从人均使用面积8平方米调整至人均建筑面积15平方米,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的保障范围也从低保无房户扩大到了15平方米以下的低保家庭;并在全省率先将低收入无房户纳入实物配租的保障范围。

  为了提升建设速度和建设品质,保障房建设由原来各区建设为主转变为市政府统一建设为主,由分散建设为主转变为集中成片建设为主,由经济适用房为主转变为多种保障房形式统筹兼顾,新增人才公寓和公共租赁房,“分散建设,标准不一,很多百姓会觉得不公平;统一规划,标准一致,充分地体现了一种公平和公正。”保障房公司负责人说。

  为了提升建设管理,市住建委严格制订建设主体准入条件,邀请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开发企业参与建设,履行“统一政策、统一建设、统一价格、统一供应、统一调剂、统一管理”的原则,形成了保障房建设独有的“南京模式”。

摘自 新华网 2011.01.11 记者 邓华宁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