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开道攻破幕墙工程 南京整顿工程建设招投标
广东金刚幕墙江苏办事处串通投标案揭秘 金钱开道,各个招标环节轻松攻破 金钱开道,各个招标环节轻松攻破……为了获得南京一幢大厦的幕墙工程,广东一家幕墙公司做足了“文章”,被收买的人中有甲方代理公司、有专家评委、有竞争对手、有招标中心,从前期到收尾,硬是靠着赤裸裸的行贿拿到了中标通知书。然而就在他们还在弹冠相庆时,有关部门已经重拳出击,将涉案的十多人全部抓获,将这起罕见的串通招投标大案一举破获。 目前,涉嫌串通投标罪、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和职务侵占罪的广东金刚幕墙工程有限公司王强,已被正式批准逮捕。该公司的何烈、沈如亮和刘军,江苏某工程咨询公司的周成阳、陈银华,5名评委,3名其他公司的业务员以及市货招中心的戴芳芳,都在接受进一步审查中。 案发:一封举报信揭开罕见大案 “这是一起精心策划的大规模串标围标、暗箱操作的严重违法案件,性质和影响极其恶劣。此案不惩,将会严重扰乱南京的建筑招投标市场秩序!” 2008年11月26日,南京市纪委领导收到一封匿名举报信,这封落款为“围标单位内部正义知情人”的信中称,某研究所研发中心幕墙工程,在招标、投标、开标过程中存在大量黑幕。信中列举的5点黑幕触目惊心,如果属实,将是南京罕见的串通招投标大案,相关当事人也必将涉嫌多宗罪名。 “一定要严查!”市纪委领导态度鲜明,南京市正在对建筑工程招投标进行专项整治,如果有人顶风作案,就一定要查处到底。 市纪委迅速行动,对举报人所反映的某研究所幕墙招标情况进行初步核查。外围的初核发现了不少疑点,这次招标的确存在串标围标的嫌疑和弄虚作假的问题。2009年2月,工作人员将初核结果进行了汇报,并建议采取招投标专项整顿中形成的工作模式。随后,由市纪委、住建委、公安局抽调人员组成专案组,进一步展开工作。 2009年3月17日,来自纪委、住建委、公安局的10名精兵强将组建成“3.17”专案组。专案组成立当天,就有两名犯罪嫌疑人落网。 此后的几个月中,专案组成员展开了紧锣密鼓的工作,他们跑遍了南京绝大多数银行,又先后赶往北京、天津、浙江、广东、云南等地调查取证,轮番与一个又一个犯罪嫌疑人面对面地交锋。 随着十多个犯罪嫌疑人的纷纷落网,这起被包裹在合法外衣下的串通招投标大案渐渐浮出水面:为了获得一起标的额5500多万元幕墙工程,投标人广东金刚幕墙工程有限公司(简称广东金刚公司)在各个环节中用金钱开道,腐蚀了招投标过程中几乎所有关节,并在这些被糖衣炮弹击倒人员的帮助下,“合法”中标。 1977年出生的王强,是广东金刚公司江苏地区总经理,他全程操作这桩招投标,是这起案件中的“主角”。“3.17”专案组在成立后不久,就盯上了他…… 现身:从青涩学生到“商界能人” “年轻有为”曾经是贴在王强身上的重要标签。仅仅30岁出头的他能让公司揽下巨额幕墙工程。他究竟如何做到这一点? 10年之前,王强从南京一所知名高校本科毕业。刚踏上社会时,老实本分的他工作并不理想。为了改变命运,家人东拼西凑了5万元,供他到上海一所高校去念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的王强在上海漂泊大半年,仍然没有找到像样的工作。直到2005年,他应聘进入浙江某建设集团,被分配到新组建的江苏办事处。 幕墙工程对王强来说是个陌生的行业,他凭着自己过人的能力很快熟悉了这份工作,并担任江苏办总经理沈如亮的助手。 可是王强很快就发现,对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中标。而他们跟踪了很多项目,经过精心准备去投标,却极少能中标。 糟糕的业绩使得总部对江苏办很不满意。“再不出成绩,江苏办就要撤销,由其他人来干!”这样的最后通牒让沈如亮和王强寝食难安。 王强很聪明,他知道工程招标是一块“肥肉”,而招标过程中参与的有招标方、招标办、评委和竞争对手,环节虽然多,但可钻的空子也不少,要想提高成功率,就要在这几个方面下功夫。 刚开始,王强还有些羞涩,可几次贿赂成功后,他感到金钱便是拉拢关系的最佳法宝。很快他便开始在招投标中频频挥舞金钱大棒,接下的工程越来越多。一年之后,公司要求江苏办:低于1500万元的工程不要接。 2006年底,公司更名为广东金刚公司,沈如亮被调往上海办事处,能力深受赏识的王强担任公司江苏办总经理。30岁不到便完成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王强越发得意。此时的他已从淳朴善良的小伙子,摇身变成深谙人际关系、崇拜金钱魔力的“商界能人”。 与此同时,由于江苏的业务越来越红火,公司将接工程的门槛抬高到了3000万元。2008年,南京一家研究所幕墙工程开始招标,这块“大蛋糕”引起了王强的注意,一起大案由此引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