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利江:游离在建筑与文艺之间
建筑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和其他文化艺术一样,有“用2”,“非用”两重属性,“用”是可以被定义和逻辑化的,能被建造,可度量的。“非用”是建筑的气质,气场,呈现出来的神态。后者是建筑的“气”,是以“用”为载体,而又不属于“用”的属性,是当前中国缺少被关注的属性。 当下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是以建筑为载体,表达文化态度(民族的气质),实现文化的复兴。 建筑师与设计公司在当下的最大机会,是文艺不兴导致的建筑创作的贫瘠带来的危机,这危机才带来挑战和机会。
沈利江 市场、设计公司、建筑师 市场渴望有责任的成熟的设计和团队,期望完成的是作品。 设计公司,渴望适合中国设计公司的管理模式和优秀人才。 建筑师,渴望机会和认同。 当下这些渴望的无法满足,三者都很需要关联,但都充满困惑和不满。 在我看来,这些渴望的不满足原因本质仍在建筑学本身,建筑学本身的问题在文化缺失,导致拿下合同获得甲方就是硬道理,而在不久的文艺复兴中这些问题将被释放 建筑与哲学 哲学是种方式,指导价值观和建筑观,决定方向和目的。 哲学的目的是清理浑沌,意识的清晰,才有选择的可能。 哲学令人理性选择,而生命的过程就是选择的过程。 个体的绽放:“方式只能解决事件 观念方可改变本质” 建筑观:作为管理者的哲学观以及建筑师的建筑观,必须要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成熟的建筑观才能使现状从复制形式和追随观念中独立出来。而建筑观同时也决定了个体的设计哲学和追求方向。 建筑与文学 建筑师首先是个诗人 中国建筑师首先要的是本土精华的提取,有本土的,才有世界的。先是诗人,再是诗意的表达在者的生活方式,建筑的目的在于以天地为媒介,沟通人与神。而文学则是建筑师作为诗人角色的基础,拥有这样的基础才能让作品作为个人意志表达出来。 建筑与电影和音乐 建筑是时间轴上的空间序列,电影是时间轴上的视觉、音效、语言的序列,二者归结到受众的都是感动。正所谓有感动才有激情,有激情才有创造,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感染他人。 哲学是思考方式,是理性的方式,电影,文学和音乐,是感动的方式。建筑设计当从其它文艺中获得支持,才能获得最后正果,并体现在对整个中国文化复兴的支持上。 当下现状,中国建筑文化的缺失,因迷惘而失去追求,因难而退,因利而避。是使命,让设计企业充满机会,而不是市场萧条现状让企业找寻商机。拥有使命感,才可以让中国建筑复兴有承担者和机会。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