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冀:把建筑变成“伟大的事”
不靠关系、不送红包、不走后门,潘冀依然打造出台湾最大的建筑师事务所,还把版图扩大到对岸。有人说,他是台湾建筑界的“经营之神”,但低调如他,是怎么看待四十多年的努力? 尽管已经过了四十几个年头,台湾最大建筑师事务所负责人潘冀,每每想起那个场景,心里仍是激动的。
潘冀是台湾建筑界的“经营之神” 那是在念成大建筑系一年级的时候,他常常紧握着笔,仔细、谨慎地在字帖上用仿宋体写着,而上头总会有句话:“建筑是历史的代表,文化的象征,科学与艺术综合的产物。” “你想想这是多么伟大的事?”头发掺了点银白,潘冀眼神发亮地说。 而今,潘冀不仅一生幸运地与建筑——这个“伟大的事”为伍,还将它经营得有声有色。 一九八一年,潘冀三十八岁。他决定靠过去十几年在美国和台湾累积的设计经验,开设建筑师事务所。 不过,岳父却很为他担心。因为像他这种个性耿直、没人脉,又不喜欢交际应酬的人,怎么在台湾建筑界生存? 靠专业,走出自己的路 但潘冀意志坚定,要靠专业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行得通,继续做;行不通,就教书。”在海洋大学担任教授的太太孙宝年都还记得,刚开业的前几月很紧张,收入不太稳定,家用只好先从她的薪水扣。 二十五年了,那个有着理想性格的建筑人始终没变。不靠关系、不送红包、不走后门,潘冀的建筑事业依然在台湾立足茁壮,甚至前进到对岸的上海、厦门发展。 近年,他们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室内设计、工程顾问相关领域。目前整个集团员工有两百五十人,年营业额估计在七亿以上。 “他证明了在台湾当建筑师不一定苦哈哈,也可以欣欣向荣,”一位同业说。 综观潘冀在台湾设计过的作品,多以医院、学校及教堂等大尺度的公共空间为主。更值得一提的是,台湾许多科技厂办,也出自他的双手,像台积电十二厂暨总部大楼、华硕计算机关渡厂区及刚完工的联发科总部大楼等。因此,有人把潘冀喻为“台湾科技厂房设计泰斗”。 但不管是“经营之神”抑或是“设计泰斗”,低调踏实的潘冀对这些外加的称号,都没有太多情绪起伏。 一袭深蓝色绵质衬衫、黑长裤,潘冀的话不多,开口前总会想了又想,才让话出口。 变大,从来就不是我的目标 “变大,从来就不是我的目标,”从小笃信基督教的潘冀,拿起惯用的白色马克杯,缓缓地说,“上帝给我这样的机会,把我放放在这个位置,不是偶然的。我就要好好地把放在我手上事做好,如此而已。” 对潘冀来说,建筑是他从来没有变过的选择。 他从小念书就不用父母担心,而且每一科都发展平均。大学选志愿时,他觉得,建筑是把理工、艺术整合在一起的学问。加上哥哥也学建筑,少年潘冀相信,这将会是条不错的路。 成大毕业后,他准备到美国念研究所。成绩很好的他,收到许多学校的入学许可。就在这个时候,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却写信告诉潘冀,他们分析潘冀的成绩单,发现他过去接受的训练太重工程、轻人文。如果潘冀愿意再从大四念起,多花两年取得另一个学士学位,学校愿意提供全额奖学金。 这个抉择,至今仍对潘冀影响深远。在莱斯大学念书的那两年,潘冀大量阅读与艺术、心理和社会学等相关的原文书籍。为了赚生活费,他边工作边念书。大五的时候,每星期在建筑师事务所工作二十个小时。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
对潘冀来说,建筑是他从来没有变过的选择 看机会,而不是看问题 潘冀二十六岁在美国就独当一面,开始主导大型工程,底下要带二十几个人,其中还有比他资深的同事。他印象深刻,有回负责的工程被美国当地的帮派标走,潘冀到工地主持会议时,工人们意见很多,压根不把眼前年轻的东方主管当一回事。 潘冀没有被打倒,每回开完会,他马上用录音机记下对工程的要求,再请秘书逐字打出来。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来回沟通,完成工程。 他也是个不喜欢原地踏步的人。从小,他有个习惯,如果今天这本书念了三十页,明天一定要多念五页。“我有洁癖,”他呵呵笑说,只要事情没做到、没做好,心里就不舒服。 “我不太怕挑战,有些事情如果我不知道,OK,那就学,把它学会嘛,”潘冀说。 “我常在想,人们为什么会害怕挑战?是因为不知道,”潘冀振振地说,“而我都是先看机会,而不是看问题,否则光想就觉得可怕。但其实你真正动了,就没那么可怕,就可以一步步地迎刃而解。只要你有积极的动力和信心。” 和潘冀合作十三年,台积电新厂规划及工程处长庄子寿观察,潘冀的作品正如其人:沉稳内敛、层次分明,重视设计细节及对周遭的影响。 这与潘冀对建筑的看法有关。 好建筑是不张牙舞爪的 在他看来,建筑是“有对象、要负责任”的创作。他说,建筑师的个人表现欲都很强,但建筑物毕竟是公共财,不管放在哪里,对周围的人都会有影响。所以身为设计者,不能自私,一定要考虑到人与土地,让经过的人们愿意拥抱它,亲近它。而好的建筑,更不会因时代而退流行。 最近刚完工的台北真理堂就是个例子。潘冀把教会原来的占地面积缩小、推高,空出来的户外空间,可以让路过的人好好休息,附近社区居民也能在周末办场活动。 又例如,他在设计台积电十二厂暨总部大楼时,因为整个建筑物的量体大,容易对四周环境产生压迫感。他先帮总部大楼打了层次,高低长短的线条错落相间,整体看起来就轻盈了许多。 接着,他又把建筑物的一角,稍稍扭了方向。于是整个总部的外观,就像一个运行中的火车头,引领着后面的厂房持续前进。这样一来,便巧妙地暗喻出台积电是带动世界半导体代工产业的龙头。 中华全球建筑学人交流协会理事长,同时也是宗迈建筑师事务所主持建筑师陈迈说,有建筑师会认为,设计厂办很枯燥、乏味。因为这类型的建筑物可玩的花样不多,加上投资金额大、工期短,又极度重视避震、空气洁净等功能。万一失手了,对业主的损失很大。 “但潘冀做得又快又好,不仅照顾到功能,也让建筑物人性化许多,”陈迈称许。
潘冀做得又快又好,不仅照顾到功能,也让建筑物人性化许多 经营一个大家庭 而让建筑物做得又快又好的关键全系之在人。 目前在潘冀联合建筑师事务所里,资历满五年以上的有近一百位,占了四成。再来,每五个人就有一位年资超过十年,“这是很重要的资产,事务所可以做些很不一样的,是因为我们有一群有经验的人,”潘冀说。 从人才的选、用、育、留,潘冀都有一番独到思维。 从美国回台湾后,一直都在大学任教的他,鼓励主管们也到学校教书,藉此途径发现人才。事务所不太登征才广告,若有空缺,多由同仁推荐。 事务所每星期开一次“人力会”,参加的人员目前包括潘冀、设计总监苏重威、执行副总黄种财及各项目的组长。会议的重点在于了解公司每一个人目前的工作能力与状况,随时调整、追踪,做更好的安排。 然而制度要走得长久,就要靠企业文化做后盾。 来到台北仁爱路三段,一条绿荫连天的小巷子。潘冀联合建筑师事务所,就散落在这儿几栋两层楼的平房里。推开门,迎接来客的是满墙的作品照片与建筑模型,一时让人误以为是走进某大学建筑系的工作室。 为了让员工专心工作,无后顾之忧,潘冀待人的方法很细腻。 从开业第一天到现在,所有员工中午都是一起在公司餐厅吃自助餐。省得还要到外头花时间找东西吃,而不能好好休息。只不过现在事务所愈来愈大,必须分两个梯次吃饭。而且为了增加员工们互动,每个部门、每个月吃饭的时间都不一样。 碰到适婚年龄员工,却没有对象,潘冀和主管们还会帮忙留意。公司办活动像岛内外旅游或年终尾牙,会邀请员工的家眷一起参加。“很像一个大家庭,”苏重威形容。 “这样的好处是彼此信任,”潘冀的太太孙宝年观察。就像事务所常要加班,但员工的另一半都很放心,因为清楚这是个正派、不乱来的地方。 黄种财记得,有回潘冀问他,事务所经营上有什么潜在危机?他想了想回答,“有。潘先生因为你的抽屉没上锁,如果有天小偷进来偷走你的印章,你可能一夜之间欠好几亿。” 事实上,因为潘冀选择相信员工,不仅抽屉不上锁,员工上下班也不用打卡,加班时数自己填。公司内任何信息都是透明,包括每个人的薪水。 最重要的事 刚过六十四岁生日,潘冀计划明年能够退休,做点自己想做的事。但在这之前,他有个心愿。 他说,过去台湾社会有许多知名建筑师,但没有一个建筑师传承下去,从社会资源来讲,是很可惜的事。去年开始,他把自己四十几年来建筑理念、经验整理成文字,希望能好好传承下去,对这个社会有些助益。 “成功是什么?是权吗?是利吗?是地位吗?我觉得,其实好好做,该你的就是你的,不该得的,用不好的方法,也拿不到,”潘冀说。 这也恰恰是上帝送给他最珍贵的礼物。他多年好友,师大音乐系教授金希文观察,因为信仰,让潘冀有扎实的价值观,懂得判断,能跳脱眼前利益得失。同时了解漫漫人生长路上,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事。 那是什么呢?潘冀说,“就是尽量让你的生命活得有价值。”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