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经济”不是一笔简单账
简介:北京为治堵大举修建地铁,而一些大城市乃至中型城市,也纷纷上马地铁,目前已经有沈阳、杭州、无锡等20多个城市的地铁项目投入运营或者正在建设。地铁造价每公里过亿,调查显示全国地铁几乎都处于亏损状态。 ...
北京为治堵大举修建地铁,而一些大城市乃至中型城市,也纷纷上马地铁,目前已经有沈阳、杭州、无锡等20多个城市的地铁项目投入运营或者正在建设。地铁造价每公里过亿,调查显示全国地铁几乎都处于亏损状态。
世界上拥有地铁的城市,一般都是人口规模巨大、经济发达,且地面交通拥堵,才有兴建地铁的必要性和经济价值。拿这个标准来衡量,目前我国适合兴建地铁的城市并不多。但许多中型城市也加入兴建地铁的行列,追逐地铁经济,却忽视了地铁运营背后的难题。 从投资成本的角度看,地铁造价昂贵,并非公共交通的最佳选择,而且由于其后期的运营成本和维护费用太高,也令投资回收期限遥不可及。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地铁处于亏损状态,目前仅有中国香港和日本的地铁公司是盈利的。其中香港是依靠沿线土地资源的升值获利,开创了一条“地铁+房地产”的运营模式;日本东京地铁则是通过高度竞争和高效管理的模式,以低票价吸引大量固定乘客而盈利。 在我国,目前只有上海地铁1号线在开通9年后实现了赢利,其他城市的线路如果算上还本利息和折旧费,则都处于亏损状态。从各地规划来看,均将眼光盯住了香港模式,希望走出一条地铁经济来。这个思路表面上看似可行,却没有考虑到地区差异。香港人多地狭,市民收入高,地铁票价为亚洲之最,客流量均衡稳定,而在内地能具备这些因素的城市非常少。 如果将视线放在“土地财政”上,兴建地铁可以提升沿线土地价值。但是,这种短期思维,遮蔽了长期营运的亏损问题,以及将对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实则并不可取。 “地铁大跃进”不能只算经济账,还要做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综合考量。除了少数大城市需要地铁补充交通网络之外,其它城市都可以采取优先发展地面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方式、合理规划调整生活圈与工作圈等,以缩减市民出行的时间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