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总投资额近5万亿 建筑质量问题成焦点
保障房建设大兴土木之际,建筑质量问题再成舆论关注焦点。 近日,内蒙古包头市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民馨家园”被曝存有严重质量问题。500多户住宅遭遇“墙脆脆”。这是继去年10月北京“明悦湾”8栋保障房被责令拆除以来,又一起因质量问题而影响波及全国的恶性事件。 这些事件,无疑加重了社会各界对保障房质量的不信任感。 2011年,全国将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预计总体投资接近1.4万亿元;“十二五”期间,全国保障房建设目标将追加至3600万套。据此推算,总投资额接近5万亿元。正如一位专家所言:“如果质量不能保障,将会形成一批数量庞大的垃圾工程,造成非常大的浪费和遗留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考虑到未来几个月保障房大规模集中建设高潮将至,眼下各地方政府都担心成为消极怠工的“坏典型”。有关加强保障房质量管理的约束性文件,近期也呈现密集出台趋势。 质量瑕疵 在长春市最大的保障房社区团山小区内,廉租房住户吕大妈热情地将记者迎进家门。分到这套近50平方米的廉租房,她很高兴。但是才住进两个月,她已找了三次物业公司。顺着她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了屋顶渗水的痕迹,以及墙上爆起的涂料层。 团山小区每栋楼的一层风门上,都贴着物业的告示,提醒居民抓紧查检房屋质量问题,及时报修。“过期不候”。 在另一个保障房社区惠民小区,有住户告诉记者:不久前他在墙上钉钉子,“结果一锤子下去,哗哗地掉沙子”。 此前,当地媒体记者马天牧还报道过一起回迁房“屋漏漏”事件:某小区业主安装地热时把楼板刨出个小洞。后来找开发商维修,结果又被刨出个两平方米的大洞。照片上,楼板的水泥松散地脱落入楼下邻居的客厅,纤细的钢筋杂乱勾连,根本未植入周边墙体。 鉴于保障房、回迁房的这些质量瑕疵,长春市近日下发了《关于加强保障性住房和回迁房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对保障房质量控制链条上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逐一提出约束性要求。 其中,对于建设和施工单位的要求,切中时弊,要求建设单位要对保障性住房和回迁房的质量全面负责,不得任意压缩合理工期和造价,不得明示或暗示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施工单位不得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不得偷工减料,确保施工质量。 此外,对于质量管控的关键环节——监理单位,也提出明确要求:对保障性住房和回迁房建设实施“旁站式监理”。所谓“旁站式监理”,是指监理人员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对关键工序(比如打混凝土)的施工质量现场全程监督。 长春市住房保障与房地产管理局副局长陈济生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长春市已经建有团山小区、皓月小区等十几个保障房小区,“目前为止尚未发现重大的质量问题(比如结构性问题)”。但在此前的“局长接访日”活动中,保障房和回迁房的质量问题,仍是市民反映的热点。“但都是些可修可补、能够纠正的问题”。 在邻近的哈尔滨市,4月初曾专门召开全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工作会议,提出将保障性住房工程质量作为监管重点,突出治理墙体裂缝、起皮、门窗密封不严等群众反响强烈的“质量通病”问题。要求建设单位严格遵守保修处理时限,接到保修通知后,须在当日核查现场。 严防保障房质量出现问题,已成为哈尔滨市政府的一项“政治任务”。4月18日,在2011年全市棚户区改造工作动员会议上,市委书记盖如垠讲话强调:“保障房、棚改房,质量标准必须抓好。因为这是政府行为,质量必须过关,才能取信于民。” 而在北京市,目前已开始试点“保障房质量第三方检测”机制。有6家具备司法鉴定资质的机构介入北京市保障房的质量检测工作。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此前曾表示,对于不能提供第三方检测报告的工程,将不予竣工验收。 在上海市,今年开工的市属保障性住房项目中,有超过85%的项目都将加入《上海市住宅建设质量公约》,确保老百姓住上“放心房”。 “民心工程不能变成伤心工程”。长春市住房保障与房地产管理局副局长陈济生的一句话令记者印象深刻。在他看来,当前保障房建设全面提速,国家近期内投入巨大财力物力和行政成本,“所有的成本都在加大,保障房质量不允许做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