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完好的柚木楼梯。
古树丛中的沙面海关“红楼”,目前已恢复历史会所功能,挂出了“沙面会馆”的招牌。
“红楼”为沙面标志性建筑
这里曾作海关后改为海关会所兼俱乐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海关“红楼”修缮工程近日被国家文物局高分通过竣工验收,该工程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评价为“近现代建筑保护和利用的典范”,建议“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优秀工程”,要求将“红楼”修缮经验编写课程报告出版推广。这是迄今为止广东省近现代建筑保护和利用获得的最高评价。
在沙面住过的人,说起“红楼”大多会有一种亲切感。记者昨天上午跨入海关“红楼”看到,历经大修的这幢104岁沙面地标建筑再现了昔日风采。
原汁原味百叶门窗
值得说明的是,本次广州海关“红楼”的修缮工程得到产权单位广州海关的支持和全力配合,工程总投资1500万元,均由广州海关出资。
广州海关“红楼”修缮工程由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广西文物保护研究设计中心勘察并设计。2007年1月开工,于2009年3月竣工,修缮面积约5600平方米。
广州海关“红楼”位于沙面岛东侧沙面大街2、4、6号,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07年。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楼长48.835米,楼宽29.68米,楼高(至檐口)15.10米,屋顶东西两塔(至塔尖)27.9米,地上三层,地下半层(层高1.90米),原结构为砖、木、钢,局部钢筋混凝土结构。红楼因其所在的特殊位置以及建筑独特的造型和鲜明色调,被视为广州沙面标志性建筑,历史上在广州长堤大马路现海关大楼建成之前,这里曾作海关,后改为海关会所兼俱乐部。
神奇的欧洲彩色透光玻璃,红砖白缝的清水墙柱配白色饰线,漂亮的金属冲压花纹图案天花板,古色古香的近代欧洲壁炉,还有大量原汁原味的百叶门窗、壁炉等近代欧式风格配件……记者昨天上午跨入“红楼”看到,历经大修的这幢104岁沙面地标建筑再现了昔日风采。
“为了彻底解决屋顶的漏水,我们对沙面唯一发现的"红楼"百年前合金波纹瓦,进行化验并严格按原金属成分配比,原样、原材料恢复,这也是本次修复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负责本项工程勘察、设计的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介绍本次工程的难点。汤国华介绍,除了上述难题,在恢复红砖清水墙过程,为了最大限度保护文物建筑,对外墙采取无损法人工脱漆。而一层楼板下的原金属冲压天花,在广州也是“红楼”的唯一发现,修复过程采用现代技术尽量修补原物,缺失部分按原样原尺寸和样式定做恢复。此外,对楼面地板还进行了结构加固。
记者在内部结构的楼梯口,还看到一座新加上去的精巧的小型电梯,沿着老柚木楼梯顺势向上,十分和谐。
恢复历史会所功能
而在正门口,百年“红楼”红砖墙上已经挂出一块“沙面会馆”招牌。“红楼”的管理员工介绍,现在已经开始“有范围”地经营,成为集餐饮、住宿、宴会一体的“沙面会馆”。据了解,历史上的海关“红楼”,在广州长堤大马路现海关大楼建成之前,这里曾经作为海关,后来改为海关会所兼俱乐部。
服务员透露,“沙面会馆”里目前除了有中西餐厅外,还有酒吧、茶室、宴会室、棋牌桌球室及住宿服务。住宿房间不多,只有十多间。
而记者发现,时不时有游客想要进入廊道拍照和参观,都被门口管理人员婉拒。对此,汤国华提出建议,希望沙面相关建筑的管理者也能够借鉴香港的一些做法,允许市民每月组织一次“导赏团”。“香港的法定的文物建筑,每月都有一次开放日,导游可以带着市民到里面参观,这也是一种群众监督。”汤国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