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是“未来之城”应有之义
亚洲人居环境协会副主席、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专家组长 “中国的房地产仍然停留在粗放型开发阶段,无论是产品品质还是社区环境与国外都存在差距。”亚洲人居环境协会副主席、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专家组长开彦日前接受早报采访时坦言,高标准的生态环境、先进的绿色人居技术是“未来之城”的发展方向。 绿色人居 作为住建部专家,开彦是国家住宅产业技术政策、标准和规范文件起草人之一,就中国居住社区的未来发展,他有着清晰的判断,“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住区在‘绿色’环节上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 开彦表示,目前国内房地产项目往往强调“面子”工程,关注外立面的豪华,景观树木品种的优良等,反而忽略了社区本身的功能性。在国外,住宅的居住属性是极其纯粹的,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都强调要符合现代人居理念,即低碳、节能、环保,同时不缺乏开放式的交流平台,这些都是未来中国居住社区的发展方向。 开彦认为,全面提高社区的居住标准,在注重“面子”的同时也要注重“里子”,将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未来趋势,这一方面需要政策引导,另一方面需要企业的观念转变。而引领行业求变的责任会落到一线城市的国际化社区上,毕竟此类社区无论从产品还是公共绿化都属于国内顶层设计,并能够得到政策层面的支持,孕育着中国“未来之城”,也只有此类国际社区才能从长远的角度来对整个片区进行规划,走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人居道路。 开彦举例,一个社区人均绿化面积十分重要,我国人口密集度较高,这就导致无法达到国外高绿化面积的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住宅社区只能停留在钢筋水泥中,而是需要通过良好且先进的规划理念来解决问题,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率,打造高绿化率的生活环境。 此外,开彦还强调,绿色人居并不仅停留在景观环境的层面,而是泛指环保、生态、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低碳建筑 “未来的国际化社区应该是低碳的。”开彦说道,低碳一方面是指建筑本身,另一方面是指居者的低碳生活方式。 “这样的城市生活方式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开彦坦言,虽然我们无法一蹴而就,迅速达到哥本哈根的标准,但国际化社区应该向低碳生活靠近。在国际化社区的建造过程中,从空间上率先做到低碳环保,打造大量步行街,地面地下人车分流等,让居住者逐渐习惯低碳的生活方式,享受健康的生活状态。 开彦强调,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产城融合成为发展方向,走产城融合道路的区域更需要注重低碳,营造低碳生活环境,最终让住宅在与产业相配套的过程中不失去其原本的居住属性,反而通过低碳生活吸引产业区外人员的入住,这样才能最大条件地确保产城融合的实现。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