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行业聚焦 查看内容

王澍:用铅笔画来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2013-9-5 19:47|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84| 评论: 0

摘要:   一袭黑衣,低调中透着几分儒雅。昨天,2012世界建筑最高奖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回到母校东南大学。笑容谦和的他,和当年桀骜不驯的学生形象,大相径庭。不过,在他和东大学生的交流中,言语里还是透着几分犀利。 ...

  一袭黑衣,低调中透着几分儒雅。昨天,2012世界建筑最高奖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回到母校东南大学。笑容谦和的他,和当年桀骜不驯的学生形象,大相径庭。不过,在他和东大学生的交流中,言语里还是透着几分犀利。

  东大建筑学保守,却非常厚重

  在昨天的兼职教授受聘仪式上,王澍接过易红校长递给他的校徽时,笑着说:“以前还是南京工学院,现在是东南大学了。时代变迁太快了!”

  “很多人奇怪,说东大建筑学比较保守,怎么出了你这么个特立独行的家伙!”王澍说,记得当时老师从进校起就用铅笔在图纸上画来画去,特别注重一些小的细节的东西,初学时不觉得了不起,但随着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发现这一点实在很重要。保守的另一面,则是学术的厚重,在历史延续中的坚守,这些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大。

  现在电脑科技很发达了,但是王澎一直还坚持用铅笔画图,他说,这就是东南大学的传统。过去,杨廷宝、齐康等老师都这样作画,而不像现在写意派那样粗线条。铅笔是物质性的、鲜活的东西,用铅笔作画,才能体会到物质的感觉。

  在今年获奖致辞中,王澍提到30年前在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学习时的老师童寯先生。他告诉记者,童老师是对他有精神指引的人,他影响了自己基本建筑观的形成。

  特立独行是要有的,我不害怕孤独

  “你们可能都知道我上学时挺狂的。”王澎一番话引来学生笑声。当年,那个大二时就公开宣称“没人可以教我了”、带头向教授抗议画商业效果图的王澍,在东大早已是不老的传说。

  对于年少轻狂,王澍认为,作为学建筑的,特立独行是肯定要有的,而且需要内心非常强大。“我在南京工学院接受的这段教育特别重要。入校时我作为学生代表,接受校长钱钟韩先生的训话,钱先生就教育我们要特立独行,他本身也是一个榜样,在国外游学多年,一个学位也没拿,他也不屑拿。”

  有人说,王澍抗拒城市中的高楼、霓虹和宽阔街道,他的作品中有的是残瓷、旧瓦、夯土墙这些古老的建筑材质和形态,他崇尚的建筑艺术与时代格格不入,甚至曲高和寡。王澍并不这么认为,“其实并不是市场不接纳我,而是我有意识地与市场隔绝。”每年有各种各样的单位登门求设计,王澍非常慎重来选择项目,“我会选择对这个时期的社会发展有利的项目,而不是追逐市场的大流和商业上的东西。”

  王澍在毕业以后,有将近10年的时间没有从事建筑设计,整天泡在工地上和工匠们一起从事基本的手工劳动。对于这段孤独的时光,他表示很重要。“因为有了这十年孤独,后面十年再面对孤独也能坚守,我不怕孤独!”

  “建筑师要有立场。”王澎说,49岁获得大奖,对他来说,这条路才刚刚起步。“我能看到的比现在可以做的东西还要多。我还要实践将山水绘画和建筑相融合的想法,这条路够我一直走下去,可以用10年的时间再过5个人生。”

  夫人三米之外陪同,一直很低调

  昨天,王澍的夫人陆文宇也陪他一同前来。这个身材瘦小、衣着朴素的女子,一直远离丈夫三米以外,显得非常低调。当媒体要给王澍和夫人一起拍照时,她也“退避三舍”,婉言谢绝了。而东大领导和王澎一起合影时,王澍喊她一起留个影,她也笑着摆摆手。不过,整场活动中,她的眼神都不离王澍,为他拍照,听他作报告时也一副凝神专注的表情。

  其实,陆文宇还有一个身份,就是东大校友。东大建筑学院有关负责人透露,王澍是建筑系81级本科生,85级硕士生。陆文宇是1984年建筑系本科生。他们在学校相识、相恋。陆文宇也是一名建筑师,同样供职于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两人合作多年,用王澍的话说,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配合得亲密无间,几乎所有王澍的作品都是由两人联手打造而成。2010年,两人曾一起荣获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

  据了解,王澍夫妇感情甚笃。王澍在十年的沉寂期中,大多靠陆文宇有限的工资支撑,她在事业上更是默默支持他。在今年获奖的致辞中,王澍就说过:“这个奖应该分一半给我的妻子。和我同甘共苦十余年,拿下这个奖,她功不可没。”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