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一辈子建筑,总得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摘要: 科学探索的路上没有阶层之分、身份之别,谁都可以创新,谁都可以超越,谁都可以成才!5月23日,在2012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的科学讲堂专场,北京九鼎同方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正义立足本职、创新发明,从 ...
“科学探索的路上没有阶层之分、身份之别,谁都可以创新,谁都可以超越,谁都可以成才!”5月23日,在2012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的科学讲堂专场,北京九鼎同方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正义立足本职、创新发明,从一位农民工泥瓦匠成长为高级工程师、发明家的经历(见本报2010年5月11日、2012年4月26日报道),得到与会者的喝彩。 今年2月14日,在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赵正义独创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完整技术体系并实现产业化的“塔桅式机械设备预制混凝土基础项目”(“赵氏塔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一发明结束了世界上固定式塔机基础只能整体现浇混凝土、不可移动、不可重复使用的历史。赵正义因此成为中国农民工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第一人,被誉为“农民工发明家”。 赵正义出生在北京昌平,初中毕业即回乡务农。1976年,30岁的赵正义进入乡镇建筑工程队成为瓦工。从瓦工、施工队长到企业负责人,他常年坚持每天业余自学两小时以上,自学了从中专到大学本科的建筑施工专业课程以及自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等方面的知识。 “一个人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应该意识到自己是负有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赵正义说。 “我一直在想:祖师鲁班爷给我们留下了刨子、锯子,我干一辈子建筑能给后人留下什么?” 1997年初,赵正义为企业购买塔式起重机进行市场调查时发现,所有固定塔式起重机塔基都是整体现浇混凝土基础,无法重复利用,施工结束后,轻则二三十吨、重则一二百吨的塔基就被留在地下,既造成环境污染,又成为地下管线的障碍物。当时,全世界的塔机保有量在50万台左右,而我国的塔机占44%。 从那时起,赵正义将研究目标对准了塔基。15年来,赵正义遇到了各种困难,“每天一睁眼就有一道难题横在脑子里”。为了研发“赵氏塔基”,他放弃了优渥的职位,甚至投入了所有的家当和心血。在此期间,他用坏了3台电脑和4台复印机,使用的纸张达4吨多。 从1998年至今,赵正义对“赵氏塔基”技术进行了8次升级换代,共拥有102项专利,其中49项为发明专利。北京市建委2009年组织的技术鉴定认为:“该技术国内外均属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据测算,“赵氏塔基”仅在我国建筑业全面推广,每年可节约水泥196万吨、钢材33万吨、砂石料1030万吨,减少混凝土垃圾725万立方米,创经济效益61亿元。 目前,“赵氏塔基”已成为“建设部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推广应用到国内22个省区的53个地区。前不久,赵正义受国家住建部委托,负责制订这一世界首创技术的行业标准。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