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行业聚焦 查看内容

火灾过后的古老侗寨何去何从

2013-9-5 19:32|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51| 评论: 0

摘要:  2月13日,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的新丰村、骆团村(两村同处一个自然大团寨)发生了严重房屋火灾,70余栋木质房屋被焚毁,500余人直接受灾。16日,本报记者赶赴火灾现场,探寻火灾缘由,追问古侗寨安全与保护问 ...
 2月13日,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的新丰村、骆团村(两村同处一个自然大团寨)发生了严重房屋火灾,70余栋木质房屋被焚毁,500余人直接受灾。16日,本报记者赶赴火灾现场,探寻火灾缘由,追问古侗寨安全与保护问题。      家,没有了      16日,大火过后第三天。一名30岁左右的男青年在灾后一废墟旁偷偷地哭泣,他旁边是一头被大火烤焦而裸露内脏的猪。男青年抹着眼泪喃喃自语:“我的家没有了,没有了。”   站在村头放眼望去,上万平方米的土地成了一片黑废墟,里面找不到任何一件完整的物品;废墟上,不时有缕缕黑烟升起,这是被烧毁的粮仓中粮食在继续燃烧;乌黑的道路旁,一辆被烧得只剩一副铁架的摩托车在昭示火灾的惨烈;村中的一个水池里,鱼儿全部翻白浮在水面上,这些鱼是大火中被烫死的。   失去家园的村民们三五成群围站在废墟残余的火堆旁,久久不愿离去。火灾发生后就到达村里的义工唐先华告诉记者,2天以来,很多村民就一直守在废墟上,站的位置都是各自被烧毁的家。   谈及火灾,村民吴进平现在还后怕。当天,他和村里几位男劳力正在对面山上栽种树苗。大概下午1点时,听到山下人声鼎沸,锣声喧天。“不得了,寨子着火了!”他们赶紧放下锄头不顾一切往山下跑。此时,附近寨子里的村民们也陆续从各个方向赶往火灾现场救火。   吴进平他们赶到时,寨子已烧了近四分之一。村民吴先光回忆,救火的场面很感人:火灾一发生,部分大人赶紧将寨旁村希望小学的大门关上,防止小孩从学校跑出来乱窜;再把所有妇女和老人撤到安全地带。男人们一个个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救火最前线,在大火中顽强地隔离出一道道防火带。虽然每个人都惦记着自己的家,但没有一人去救自家的东西。村民吴德广家当时存有1万多斤稻谷,但他很坚决:“1万斤谷我不要了,救火要紧。”   由于火力迅猛,很多村民被烤得口干舌燥,身体严重失水,大家就从河里舀起冰冷的水直接往对方身上泼。在屋顶掀瓦阻火的村民从屋顶摔下来后不顾伤痛地再次爬上去……   据村民证实,下午1点大火开始蔓延,火情无法控制,到下午3点,通道县的消防车赶到现场。直到晚上7点,大火才基本被扑灭,大火吞噬过的村庄几乎夷为平地。      地理、交通、民俗——侗寨的安全瓶颈      “侗寨火灾的原因,与当地经济文化条件有关,也与侗族地区独特的历史、地理、民族生活习俗等密不可分。”通道侗族自治县文联主席杨旭昉分析侗寨普遍存在的火灾安全隐患。   杨旭昉告诉记者,侗族民居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聚族而居”,房屋鳞次栉比,几无防火分区。由于居住密集,一旦一户发生火灾,火势往往迅速蔓延,全寨都将波及。因为地形,火势形成的气流破坏力巨大,使得防火措施也难以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侗寨大多依山而建,地势落差大,水源缺乏,遇上干旱季节,不仅农业用水无法保障,连人畜饮水都困难,消防用水更是无法落实。   记者调查发现,侗族村民房屋90%以木质结构为主,一般分为三层,第一层用来堆放牲畜草料、粮食等杂物以及关养牲畜;第二层供人居住,火坑、火塘、灶台及冬天取暖用的火盆、火桶、火箱都集中在此,村民千百年来形成了在二楼木地板上用火烘烤食物、取暖的生活习惯,这也成为了极大的火灾隐患;三楼一般存放着大量的生产生活用具,堆放着大量的稻谷及其他粮食,一旦遇火源则“干柴遇烈火”,几分钟内便能造成猛烈燃烧。   发生火灾的新丰村、骆团村位于湘、桂、黔三省交界的三省坡下大山深处,与外界相连的只有一条20公里的狭窄山路。这里人均耕地不到0.4亩。近年来,村里年轻人几乎都在外地打工。这也导致火灾发生后,没有几个年轻人在家救火。   伴随地理位置偏僻的还有交通不便。陡峭的山崖,泥泞的道路,记者乘坐越野车前往火灾现场,15公里的山路竟然花了2个多小时,一般的小型面包车和大型汽车在这样的山路上则无法行驶。“要是有条像样的水泥路,县政府当天派出的消防车可以提前2个小时到达,火灾损失可以大大降低。”村民们无不惋惜地告诉记者。   因交通不便,液化气、煤炭等安全替代能源很难进入村民家,村民们用火大多仍以木柴、木炭为主。记者也发现,不少村民家都购置了电烤炉、电视机、电动碾米机等各种电气设备,但大部分村民说电气线路陈旧,容易短路、漏电。   记者在幸存的几处民房上看到,黑乎乎的电线密密麻麻地缠绕在木柱上,甚至村前的一根电线杆也是一根长杉木。吴进平告诉记者,由于财力有限,村里的电网改造一直没有进行。农村用电设备增多造成老化的电力线路超负荷,极易诱发火灾。   据不少村民透露,这次火灾可能的直接原因是村里一智障妇女使用“鸟笼”式电烤炉烘小孩尿布所导致。目前,该妇女已被当地公安机关控制。      备受诟病的消防      “我们希望把村子建得像以前一样美丽,但一定要增加消防设施!”2月17日晚上,全体村民参与的灾后重建会上,一位村民大声喊道。消防,成了寨里大多数村民最关心的问题。   自古以来,侗寨都有很好的消防意识。村民们有约定俗成的防火条约,哪家若是失了火就必须杀头猪来给全村人吃,严重的还会被赶出寨子,世代不许再踏入寨子半步。寨子里每天也会安排专门的义务消防员“喊寨”,目的都是“防火”二字。   骆团村村支书吴国平告诉记者,为了消除火灾隐患,村里安排了专人每月入户对每家的电路电气设备检查一次,检查结果将会登记在一张名为《独坡乡村民消防安全责任书》上并予以公布。不但如此,村子中间还零散分布着8个既可以用来养鱼,又可以用作消防的水池,火灾发生后,村民可以直接从池里舀水灭火。   “村里消防设施不完善是事实。”村民吴进平告诉记者,为了减少火灾带来的危害,早在几年前,村里花重金从外面买回了4台消防机。吊诡的是,火灾当天竟然只有1台消防机能够正常运转,其他几台要么发动不起来,要么就是还没来得及搬出来就被火烧了。   吴进平也承认,这些消防器材缺少维护,火灾发生时,有两台消防机还装在纸盒中,从没拆开过;村民平时缺乏防火系统训练,在紧要关头有些村民甚至连消防机的开关都找不到,更不知道如何使用。   在村寨后面的山腰上,记者看到几根白色的消防水管裸露在沟渠里,几个接口都没有合拢。水管的尽头是一个水泥砌成的蓄水池,透过缝隙朝里面一看,偌大的水池空空如也。这些管道是去年9月份才开始建的,由于人力财力有限,管道建设开工以来,一直时断时续,没有一次性彻底搞好。吴进平说,要是这条管道已经建好的话,大火绝不会烧这么宽这么久。   消防间距也是村民们一直所诟病的。记者在灾后的废墟上看到,整个将近1万平米的废墟上,清晰可见的防火线仅有两村交界处的一条。防火间距严重不足,造成一把火往往烧几百户,有时候甚至是灭村之灾。   对于每月定期入户检查村民电路的做法,吴进平并不满意。“村干部往往只是走一个过场,并没有真正进入到村民家里认真检查。”在新丰村一村民家门上张贴的检查结果上,记者发现登记一栏仍是空白。   “消防基础设施不完善,初期火势难以得到迅速及时的扑救,往往小火酿成大灾。”有关专家分析这次火灾惨烈的原因。      古老侗寨何去何从      这次被大火烧毁的新丰、骆团侗寨,是通道侗族自治县规模较大的村子之一,被誉为“三省坡文化旅游的天上宫阙”。整个寨子建在山脚下,住着七八百户人家,五座大小鼓楼镶嵌其中,从村后面山上看下去,就是一幅绝美的山水画。   通道县摄影协会会长吴景军介绍,像通道县这样民族文化浓郁的地方,每一座村寨都是一座难得的博物馆,一旦失火,就意味着一座人类文化宝库的损失。   除了被大火吞噬,事实上,最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通道当地的传统侗楼数量每年都在不断下降。在通道县城东村、吉利村等村寨,现代样式的高楼大厦正在不断“围剿”古老的侗寨。   通道县城东村村支书姚炳堂指着几处年代久远的侗楼告诉记者,这些房子都已经被列入了拆迁区,不久以后,一栋栋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商品楼将会拔地而起。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的侗族年轻人在外打工赚钱,以能在侗寨建起砖混楼房为荣;而对传统木楼的留恋,只剩下那些中老年村民和一些喜欢侗寨建筑的城里游客。   谈及侗乡正在发生的这些改变,吉利村村支书文东岳很矛盾:“看着老房子一栋栋被拆掉,我还是很心痛。作为侗族儿女,不希望看到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慢慢变没了。”   文东岳很怀念小时候的侗寨生活。那时大家都住在一个寨子里,平时聚集在鼓楼里一起聊天休闲;逢年过节,穿着统一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那时民风淳朴,寨子里几乎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但文东岳觉得时代一直在发展进步,侗族人民不能不改变。   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古老侗寨本身的一些缺点逐渐暴露出来;另一方面,现代样式的砖楼又严重影响着侗寨原有的美观。在灾后重建讨论大会上,村民们两种不同的重建意见针锋相对。   木楼,这一侗族文化符号,因为经济和地域制约,还是大多数侗族人的选择,但不时突兀出现的砖房,也影响了来此旅游的游客们的观感。村民们一直在心里纠缠一个难题——要安全还是要传统?杨旭昉说,如何在传统民族特色和现代消防安全之间找到结合点,让侗民们住的舒服安全,又不破坏侗寨独有的美观,是一个不容易破解的命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中国侗族文学学会会长邓敏文教授指出:“保护好历史遗存下来的有价值的旧建筑,逐步使用新材料建造具有传统风格的新建筑,是村寨防火的根本之道。”   通道县万佛山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林世昌表示,少数民族旅游景点开发一定要保持原来的特色,其他地方还是尽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砖房,毕竟安全是第一位的。   杨旭昉则建议尽量保持侗寨传统木楼外观不变,而从房屋内部结构上下功夫。尝试在房屋内层使用红砖,可以建得漂亮舒适,外层则按照侗楼传统样式用木板进行装饰,保留侗族风格。另外,政府可以尝试在离原村庄不远的地方重新划出一块地皮,专门用来建现代化的砖房,原来的老侗楼原封不动,就地保护。   两种方案相比,杨旭昉更倾向于第二个,理由是第一种方案比较理想,但建筑过程复杂,造价较高,实施起来有一定困难,在一定程度上有“克隆”嫌疑,不能够吸引游客。第二种方案却可以让年代久远的侗楼得到较为完整的保存,村民们也可以生活得更舒适安全。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