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学堂:扩路拆学堂,居民不赞成
摘要: 连日来关于大鹏半岛旧民居是拆是留引热议的系列报道也引起了隔壁坪山新区田心社区居民的关注。原来,田心社区有一座极具西式风格的建筑南中学堂,在附近非常出名,是深圳客家村落最早出现的一批新式学校之一,在 ...
连日来关于“大鹏半岛旧民居是拆是留引热议”的系列报道也引起了“隔壁”坪山新区田心社区居民的关注。原来,田心社区有一座极具西式风格的建筑——南中学堂,在附近非常出名,是深圳客家村落最早出现的一批新式学校之一,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盛极一时。如今,留住几代人记忆的学堂因挡住新修道路面临被拆迁的命运,这几年来,社区居民不断呼吁,希望将学堂留住,将村史留住。 山脚下,学堂鹤立鸡群 “整个社区的居民都不同意学堂被拆,学堂是我们的‘珍藏居’。”《晶报》关于“大鹏半岛旧民居是拆是留引热议”的报道也引起了田心社区居民的关注,田心社区书记陈少卡找到记者,代表社区居民呼吁留住南中学堂。 在社区居民许先生的带领下,记者近日来到田心社区上田路,见到了这座陈少卡口中的承载社区村民几多往事的学堂。这是一栋二层的西式建筑,白墙灰瓦,墙体有些剥落,只剩外廓,每层8个石制窗框,楼房右侧一部分以及一边墙壁全部爬满了藤蔓,甚至缠绕上屋檐翘角。从外观似乎可以想见当年的辉煌。虽然年久失修,多年水浸,但是学堂仍矗立山脚下,跟周围一众低矮的厂房相比,还是尤其打眼。 许先生说,他就曾在南中学堂就读,大门楼的匾额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能隐约可见“南中学堂”四个大字,如今因废弃太久,不曾维护,经过风雨的洗刷,那四个字已经难再见。“跟私塾不同,这是新式学堂。” 当年曾刷新教育面貌 81岁的老人许冠瑞告诉记者,学堂是1931年建成的,是一所完小,刚开始只收许氏子弟,男女皆有,嫁到田心的女子也可以进学堂念书,约有四五十人。因为是香港带回的设计图纸,学校建筑风格西化,带有外来的新时代色彩。学校的课程也与私塾截然不同,有国文、算术、地理、自然、历史、图画、唱歌、体育,学生们在体育课上还能学习打篮球、乒乓球和踢足球。这些倡导自然科学的课程,内容已完全摆脱了不重视科学的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文字教育,教育面貌为之一新。 据许冠瑞老人介绍,因是两村人合建,起初又都是许氏子弟就读,为了让教育薪火相传,即使在兵荒马乱的岁月也不中断教育,南中学堂当年与学生签订了协议,凡在学校就读的学生,从学校毕业后,准备参加工作前,都必须回乡义务执教一年,不拿工资。这一规定在1953年取消。“1953年前没有请过外面的老师。” 扩路拆学堂,居民不赞成 提起学堂可能要拆除,陈少卡愁眉不展。他说,整个社区的居民都不赞成。2010年,上田路要扩宽到40米、学堂可能被拆的消息一传出,就不断有居民到他那里表达心声,希望能通过各方面力量留住学堂。因为拆学堂的消息传出,附近收破烂的人更是偷偷把学堂窗户的铁柱子全部偷走,再也找不回,这让他们更是心痛。“有些居民还跟我说,如果真的无法留住,村里将筹资在旁边重建一个一模一样的学堂。” 去年年底,陈少卡从征地拆迁办工作人员口中得知,学堂暂时不拆,上田路在学堂处还保留绕道上山的原貌,这让陈少卡喜出望外。在对社区几百居民宣布此消息后,居民都欢呼起来,同时也更加坚定了留住学堂的决心。 居民呼吁“绕道”,规划部门没表态 “最好是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改规划,道路绕行,附近的地我们随时可能征出来。”陈少卡说,居民们已经商量好了,学堂如果能留住,将由社区与居民出资,对学堂进行彻底修缮,一方面留作当地的文物教育基地,另一方面重新利用学堂,作为附近工厂的图书馆,为广大劳务工服务,让学堂继续发出教育之光。 不过,虽然社区及居民多次争取,希望改规划留住学堂,但记者采访坪山规划部门获悉,并没有改规划的事,也没有上田路为学堂暂时绕道的说法,而且图纸已经报批。该部门一名知情人士也透露,学堂“要拆,已经确定了”。对于社区居民的呼吁,该部门未做任何表态。 □钩沉 合建一学堂 团结两村人 据许冠瑞老人介绍,1930年以前,当时的对面喊村和树山背村各有一所小学,分别为秀南小学和培中小学,上学的都是许姓人家子弟。当时两村不和,当地的富豪许酿成见状想新建一所学校,团结两村人,得到了族人的支持。后由居住在香港的华侨许其卓提供了六七亩地作为学校场地,还带回了设计图纸。许酿成捐资三分之一,剩下的由每家每户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经过两村人的共同努力,1931年,取两村两所小学各一字的“南中学堂”建成。 □观点 客家教育传薪火 新学堂是里程碑 有研究深圳客家文化的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后,新式教育在深圳得到全面发展,仅坪山南中学堂所在的这一带,新学堂一座接一座开办起来,大万的明新学校,田心的南中学堂,沙坣的博明学堂,石井的成治学堂……深圳客家村落出现的这批新式学校,既符合了客家人耕读传家的行为模式,同时也适应了时代的变化,在满足当时社区文化经济发展的需求上功不可没。它们是客家薪火相传教育之路上的一个里程碑,既传承家族传统文化时,又不断汲取现代文化的营养。 □花絮 “对面喊”源自女婿喊岳父吃饭 “对面喊”是坪山新区坪山办事处田心社区一个居民小组的名字。这一地名是清朝康熙年间流传下来的。当时,叶氏祖先叶培初迁入坪山田心村,置买田房准备嫁女,由于不识字,便站在大门口找人帮他写请帖。从福建流浪到坪山送货的许庭聪自告奋勇帮他。叶培初赏识许庭聪,招其入赘为小女婿。许庭聪在岳父家对面建房,隔田相望,翁婿关系亲密。逢年过节,女婿都准备上好酒菜,站在门前,请岳父家人来过节。岳父这边的人听到招呼声就说:“对面喊了,快去吧!”后来,当地居民就把许氏住的地方叫“对面喊”。 连日来关于“大鹏半岛旧民居是拆是留引热议”的系列报道也引起了“隔壁”坪山新区田心社区居民的关注。原来,田心社区有一座极具西式风格的建筑——南中学堂,在附近非常出名,是深圳客家村落最早出现的一批新式学校之一,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盛极一时。如今,留住几代人记忆的学堂因挡住新修道路面临被拆迁的命运,这几年来,社区居民不断呼吁,希望将学堂留住,将村史留住。 山脚下,学堂鹤立鸡群 “整个社区的居民都不同意学堂被拆,学堂是我们的‘珍藏居’。”《晶报》关于“大鹏半岛旧民居是拆是留引热议”的报道也引起了田心社区居民的关注,田心社区书记陈少卡找到记者,代表社区居民呼吁留住南中学堂。 在社区居民许先生的带领下,记者近日来到田心社区上田路,见到了这座陈少卡口中的承载社区村民几多往事的学堂。这是一栋二层的西式建筑,白墙灰瓦,墙体有些剥落,只剩外廓,每层8个石制窗框,楼房右侧一部分以及一边墙壁全部爬满了藤蔓,甚至缠绕上屋檐翘角。从外观似乎可以想见当年的辉煌。虽然年久失修,多年水浸,但是学堂仍矗立山脚下,跟周围一众低矮的厂房相比,还是尤其打眼。 许先生说,他就曾在南中学堂就读,大门楼的匾额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能隐约可见“南中学堂”四个大字,如今因废弃太久,不曾维护,经过风雨的洗刷,那四个字已经难再见。“跟私塾不同,这是新式学堂。” 当年曾刷新教育面貌 81岁的老人许冠瑞告诉记者,学堂是1931年建成的,是一所完小,刚开始只收许氏子弟,男女皆有,嫁到田心的女子也可以进学堂念书,约有四五十人。因为是香港带回的设计图纸,学校建筑风格西化,带有外来的新时代色彩。学校的课程也与私塾截然不同,有国文、算术、地理、自然、历史、图画、唱歌、体育,学生们在体育课上还能学习打篮球、乒乓球和踢足球。这些倡导自然科学的课程,内容已完全摆脱了不重视科学的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文字教育,教育面貌为之一新。 据许冠瑞老人介绍,因是两村人合建,起初又都是许氏子弟就读,为了让教育薪火相传,即使在兵荒马乱的岁月也不中断教育,南中学堂当年与学生签订了协议,凡在学校就读的学生,从学校毕业后,准备参加工作前,都必须回乡义务执教一年,不拿工资。这一规定在1953年取消。“1953年前没有请过外面的老师。” 扩路拆学堂,居民不赞成 提起学堂可能要拆除,陈少卡愁眉不展。他说,整个社区的居民都不赞成。2010年,上田路要扩宽到40米、学堂可能被拆的消息一传出,就不断有居民到他那里表达心声,希望能通过各方面力量留住学堂。因为拆学堂的消息传出,附近收破烂的人更是偷偷把学堂窗户的铁柱子全部偷走,再也找不回,这让他们更是心痛。“有些居民还跟我说,如果真的无法留住,村里将筹资在旁边重建一个一模一样的学堂。” 去年年底,陈少卡从征地拆迁办工作人员口中得知,学堂暂时不拆,上田路在学堂处还保留绕道上山的原貌,这让陈少卡喜出望外。在对社区几百居民宣布此消息后,居民都欢呼起来,同时也更加坚定了留住学堂的决心。 居民呼吁“绕道”,规划部门没表态 “最好是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改规划,道路绕行,附近的地我们随时可能征出来。”陈少卡说,居民们已经商量好了,学堂如果能留住,将由社区与居民出资,对学堂进行彻底修缮,一方面留作当地的文物教育基地,另一方面重新利用学堂,作为附近工厂的图书馆,为广大劳务工服务,让学堂继续发出教育之光。 不过,虽然社区及居民多次争取,希望改规划留住学堂,但记者采访坪山规划部门获悉,并没有改规划的事,也没有上田路为学堂暂时绕道的说法,而且图纸已经报批。该部门一名知情人士也透露,学堂“要拆,已经确定了”。对于社区居民的呼吁,该部门未做任何表态。 □钩沉 合建一学堂 团结两村人 据许冠瑞老人介绍,1930年以前,当时的对面喊村和树山背村各有一所小学,分别为秀南小学和培中小学,上学的都是许姓人家子弟。当时两村不和,当地的富豪许酿成见状想新建一所学校,团结两村人,得到了族人的支持。后由居住在香港的华侨许其卓提供了六七亩地作为学校场地,还带回了设计图纸。许酿成捐资三分之一,剩下的由每家每户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经过两村人的共同努力,1931年,取两村两所小学各一字的“南中学堂”建成。 □观点 客家教育传薪火 新学堂是里程碑 有研究深圳客家文化的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后,新式教育在深圳得到全面发展,仅坪山南中学堂所在的这一带,新学堂一座接一座开办起来,大万的明新学校,田心的南中学堂,沙坣的博明学堂,石井的成治学堂……深圳客家村落出现的这批新式学校,既符合了客家人耕读传家的行为模式,同时也适应了时代的变化,在满足当时社区文化经济发展的需求上功不可没。它们是客家薪火相传教育之路上的一个里程碑,既传承家族传统文化时,又不断汲取现代文化的营养。 □花絮 “对面喊”源自女婿喊岳父吃饭 “对面喊”是坪山新区坪山办事处田心社区一个居民小组的名字。这一地名是清朝康熙年间流传下来的。当时,叶氏祖先叶培初迁入坪山田心村,置买田房准备嫁女,由于不识字,便站在大门口找人帮他写请帖。从福建流浪到坪山送货的许庭聪自告奋勇帮他。叶培初赏识许庭聪,招其入赘为小女婿。许庭聪在岳父家对面建房,隔田相望,翁婿关系亲密。逢年过节,女婿都准备上好酒菜,站在门前,请岳父家人来过节。岳父这边的人听到招呼声就说:“对面喊了,快去吧!”后来,当地居民就把许氏住的地方叫“对面喊”。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