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行业聚焦 查看内容

朱锫:建筑师走狭义中国性是死路一条

2013-9-5 19:33|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19| 评论: 0

摘要: 朱锫   过去的东西确实很美,但是你没法再去做。我很热爱过去的传统,但是我深知,我只能塑造新的传统,真正积淀下来的,都是某个时代前沿的东西   在北京东四北大街上,一片拆卸停工的老建筑废墟格外 ...

朱锫

  过去的东西确实很美,但是你没法再去做。我很热爱过去的传统,但是我深知,我只能塑造新的传统,真正积淀下来的,都是某个时代前沿的东西

  在北京东四北大街上,一片拆卸停工的老建筑废墟格外显眼。建筑师朱锫的工作室就隐藏在这些废墟背后的一个老式工业园中,此地前身是北京电视设备厂,老式电梯在吱呀上升中明显动力不足。
  午后的光线斜斜晒在脸上,朱锫看上去疲惫不堪,他着手把最新的北京民生美术馆的项目模型进行最后修善,以应对明天业主的检阅。这个摆在长桌上、体型庞大的“航空母舰”,承载了朱锫很多期待――他更希望别人能像在美术馆欣赏艺术品一样欣赏他的建筑。
  某种程度上,朱锫的建筑很纯粹。朱培自称有着“坚定的立场和批判的态度”,只去做一些“反映当代中国”的设计,因此他被称为中国最先锋的设计师之一。他不像刘家琨那样搞过文学,没有李兴刚、崔恺等协助过国际顶级建筑师的经历。从2005年朱锫建筑师事务所诞生至今,他“染指”的建筑项目并不多,却个个引人注目,几乎都是博物馆、美术馆这类公共性建筑。
  在这个充满城市发展辩题和建筑潮流四溢的时代里,似乎并没有确定性的答案,给中国前沿建筑师指引。但是,这些先锋建筑师的点滴思想,正在逐渐成为点燃焰火的火石,他们对于未来,有着强烈的预判。
  “我要革命美术馆建筑”
  第一财经日报:新的北京民生美术馆跟你以往的同类型设计相比,有什么新的变化?
  朱锫:传统的美术馆是一个展示的空间,观众与艺术品是看与被看的关系。比如纽约的古根海姆、MOMA等建筑,虽然作为美术馆是经典的,但是我觉得缺少点什么,可能它们更多是为展示艺术品的功能而建造的,无非是尺寸的差异:白顶白墙,木头地板,艺术品在其中静静陈放。从我自己的理解,未来的美术馆肯定不是这样的。我觉得人甚至比艺术品和所谓的观看更重要。我会让他们在其中得到一种新的艺术体验。这对于世界美术馆建筑来说,都是一种革命。
  日报:能否具体谈谈这种革命是什么?这种体验是如何诞生的?
  朱锫:人的介入,在今天来说,更加重要。这个建筑就像一艘船一样,正好是航空母舰的尺寸。你能很自然地通过形式读出这个空间的重要性在哪里,这个建筑有天然的引导性,比如通过院落这种过渡空间,引导人们进入展示空间。比如你行走在这个5米高的空间几十米后,就会遇到一个火山口的空间,或是经过一段斜坡,突然看到一个塔楼,这样人就会有前行的动力。这个设计中,分为经典的展示空间,还有超大尺度的装置展示空间、魔术空间、院落空间、高塔空间等,各个空间的体验性,都有出人意料的一面存在。
  日报:这是否意味着你消解了传统美术馆的功能?
  朱锫:纯粹的美术馆空间在这里荡然无存。我们所谓的功能,是前人传给我们最基本的一件事,但这是有待于否定的,比如一个美术馆怎么布局。当我提到,不仅仅是看与被看的时候,这个功能得到极大丰富。很显然,我把这个功能带到另外一个境界。我是在建立一种新的陈列方式,狭义的功能,是建筑师的基本功,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但艺术品在其中占有多少比例这个问题,我就要想,我想要突破这个边界。比如,我在艺术馆中注入了塔和中空等元素。其实,我利用北京民生美术馆的设计过程,走向一次艺术经历。
  “建筑是艺术”
  日报:深圳OCT创意展示中心,看上去像一个外太空的建筑,阿布扎比古根海姆美术馆项目,也非常具有未来感。你是否非常注重形式感?
  朱锫:就像艺术品一样,如果视觉上没有吸引力,你不会有再去了解它的欲望。建筑是艺术,这一点,其实不被我的大多数同行,或者是老一代的建筑师所认同。就拿OCT那个项目来说,你说是形式重要,还是内容重要?我们是在颠覆工业展览这个事,以前都是汽车在地上,飞机在天上,而那个美术馆的内部是没有边界的,就像在云里一样。做阿布扎比的项目时,我跟古根海姆基金会原主席汤姆?泰伦斯有过激烈争论,我主张更多体现人的经历,他觉得应该放入更多的商业空间。但是汤姆跟我说,你的视野跟美的判断,我绝不怀疑,不管你怎么做,我们都相信这是个很棒的设计。
  日报:你认为“建筑是艺术”,是指这个物体呈现具体化,还是指过程是艺术?
  朱锫:两个方面都有。如果你理解我说的话是“建筑是艺术品”,那就片面了。我对艺术有浓厚的兴趣,因为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一个人天生对事物观察的角度。当然也有人反驳,建筑需要技术,需要受到建造的制约,需要去驾驭建造。但我敢说,我是中国建筑师建造建筑的质量最高的,我在哪都敢说这样的话。
  日报:中国现在出现很多奇怪的标准性建筑,也非常具有艺术上的形式感,比如沈阳的铜钱形状的建筑、安徽的乒乓球板形状的建筑,你觉得建筑形式的界限是如何确定的?
  朱锫:艺术有一个特点,抽象,且你不能复制;而建筑,传达的是生命感和形式感。为什么会出现大铜钱建筑?就是找一个形式,把它复制。选择这样的东西也有问题,没有让你的设计具有精神化。比如有50个人的方阵在跑步,你不能说为了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事,就往边上跑,往后面跑。铜钱就是这个意思。好像你也在做跟别人不一样的事,但这件事很拙劣,没在一个很当代的文化大背景下做,就没有意义。你没有给事物一个新的定义,而是借用一个东西来包装自己。
  “建筑师走狭义中国性是死路一条”
  日报:今天中国建筑师面临的机遇很多,而你似乎在把自己的风格定型,这是否会失去很多机会?
  朱锫:有一点我特别肯定的是,我特别不喜欢做中国性,这是一种很狭义的定义,刻意脱离当代。反过来说,我做建筑,如果就是做中国性,这是死路一条。老一代建筑师,包括梁思成,想做的中国性,无非是中国的传统性,谁做出中国性了?再看日本,在丹下健三之后,没有人再提这个事,因为这是死路一条。日本的设计很当代,但是在本民族的文化影响下,一点一点把自身融入到这个建筑中。你去日本,肯定不会觉得完全是日本,它很当代化,但你又不会感觉是在欧洲。这就是当代性的特点。
  日报:今天背负着“中国性”或是执着探索中国性的建筑师你认为占多少比例?
  朱锫:背负中国性包袱的建筑师特别多,他们都很有压力。现在中国走两个极端,特别割裂。只要你喜欢当代,就要站在传统的对立面;要不就是特别传统,特别地方,都是墙土竹子啊,好像必须这样。这个我不反对,可以存在。低技策略是存在的,地方语言也是存在的,但不是主导和主流。在中国就分成了,所谓热爱中国文化的,就全是低技,做当代的,就是恨中国文化,这是不对的。或者说我就是想否定过去,我才要做新,我做新,就是为了否定过去。这都是错误的。做中国性肯定特讨好,你只是为了在某个时间段让自己很突出,而不是跟世界文明同步的话,这不长久。即使人家宣传你的时候,也是一种半讽刺的语调。所以日本建筑师非常有意思,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日报:你怎么理解传统在今天建筑设计里的作用?
  朱锫:过去的东西确实很美,但是你没法再去做。我很热爱过去的传统,但是我深知,我只能塑造新的传统,真正传统积淀下来的,都是某个时代前沿的东西,最终它编织成一个历史。建筑吸引我、抓住我的地方,就是我们应该做一些跟前人不一样的东西,颠覆的东西。为什么我要在100年后做跟100年前一样的事情?这显然不对。我们呼吸的空气不一样,我们文明的积累不一样。所以就很难想象,今天的人去做以前的事。因为任何一种文明的出现,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会产生影响,这就是所谓的当代性。
  日报:你追求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朱锫:我一直很想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营养,是否可以跟当代建筑有联系。答案是肯定的,但我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联系。这是一种新的艺术,它跟未来关联。比如那我现在想到的是,它是介于艺术装置和建筑之间的事,也就是说,当一个建筑走向极致的时候,你很难解释,它是一个艺术装置,还是一个建筑。在我的很多建筑里,已经开始强化这个理念。同时,有人提出,世界上有正建筑,也有负建筑。我觉得是不对的,实际上负建筑是不存在的。但是我想建一个零建筑,这是什么概念,就是这个建筑,你需要的时候,它在,不需要的时候,它不在。

------------------------------------------------------------------------------------------- 朱锫,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   1962年生于北京。1991年取得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并留校执教,后留学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UC Berkeley),获得建筑与城市设计硕士学位。2001年回国,与他人创建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任主持建筑师。2005年在北京创建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任主持建筑师。   朱锫是中国美术馆及文化建筑设计领域中影响最大的建筑师之一。他先后应古根海姆艺术基金会的邀请设计北京古根海姆博物馆,及阿布扎比古根海姆艺术馆,使他成为继。弗兰克·莱特(Frank L Wright),弗兰克·盖瑞(Frank Gehry)、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之后世界上设计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国际知名建筑师,从而受到世界建筑界的广泛关注。被美国建筑艺术媒体选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5位(50岁以下)建筑师之一”(唯一的亚洲建筑师)。担任欧洲最重要的建筑奖,“密斯凡德罗奖建筑”奖评委(唯一的中国建筑师)。作品模型与装置先后被世界知名美术馆收藏。   获奖   “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5位(50岁以下)建筑师之一”,美国,2011   “库瓦西耶设计奖”,英国,2009   “亚洲最高荣誉设计大奖”,“亚洲文化优异设计大奖”,中国香港,2008   “最优秀建筑”中国香港,2008   “全球设计先锋”,美国,2007   应古根海姆艺术基金会的邀请设计北京古根海姆博物馆,2007   应古根海姆艺术基金会的邀请设计阿布扎比古根海姆艺术馆,2006   “中国建筑奖”,美国,2005   WA “中国建筑奖”,中国,2004   获奥运建筑数字北京国际设计竞赛一等奖,2004   “设计特别奖”,国际建筑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   展览   朱锫应邀参加众多国际性的建筑与艺术展。   12th威尼斯建筑艺术双年展,意大利威尼斯。   向东方,中国建筑展,意大利罗马。   活着的中国园林,德国德累斯顿。   创意中国展,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   中国建筑展,巴黎。   中国建筑展,巴塞罗那。   中国建筑艺术展,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   中国当代建筑展,荷兰。   巴西圣保罗建筑艺术双年展,圣保罗。   演讲与教学   哈佛大学,波士顿   哥伦比亚大学,纽约   MIT,波士顿   罗德岛设计学院,普罗维登斯   南加州大学,洛杉矶   莱斯大学,休斯顿   德州大学,奥斯汀   清华大学,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北京   世界建筑师大会,都灵   NAI 荷兰建筑师协会   密斯凡德罗基金会,巴塞罗那   墨西哥国际建筑师大会,墨西哥城   出版物   曾接受《纽约时报》、《英国卫报》,《法国世界报》、《伦敦泰晤士报》《洛杉矶时报》以及来自西班牙、法国、墨西哥等国的许多主要报纸,及国内如《新京报》、《经济导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等报纸的多次报道;受CCTV、BBC、NBC,德国国家电视网、西班牙国家电视网等电视媒体之邀作人物专访节目;作品多次发表于《domus》、《Architectural Review》、《Architectural Record》、《Wall Paper》《Blue Print》、《Interni》、《A+U》等世界著名杂志。   主要作品目录   北京古根海姆博物馆   阿布扎比古根海姆艺术馆   阿塞拜疆巴库艺术中心   北京太庙美术馆   北京民生美术馆   中国当代美术馆   佩斯美术馆   杭州湿地美术馆   深圳OCT设计博物馆   宁波艺术中心   青城山道博物馆   艺术家蔡国强工作室   艺术家刘晓东工作室   艺术家岳敏君美术馆   数字北京-奥运控制中心   深圳规划局办公楼   深圳地铁大厦   金蝶总部,深圳   金蝶总部,北京   北京出版集团办公楼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