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洞庭街一栋优秀历史建筑失火,其他历建也岌岌可危
摘要: 2月12日凌晨,汉口洞庭街一栋优秀历史建筑突然失火,幸亏3名年轻人及时逐一敲门呼喊,16户居民才得以火场逃生(本报13、14日连续报道)。但火灾导致这栋百年老建筑严重受损,也烧痛了不少市民的心。我市优秀历史建筑 ...
2月12日凌晨,汉口洞庭街一栋优秀历史建筑突然失火,幸亏3名年轻人及时逐一敲门呼喊,16户居民才得以火场逃生(本报13、14日连续报道)。但火灾导致这栋百年老建筑严重受损,也烧痛了不少市民的心。我市优秀历史建筑现状如何?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关注。 前日昨日,记者穿行三镇闹市,对多处优秀历史建筑进行了实地探访。 巴公房子位于汉口洞庭街与鄱阳街路口处,始建于1901年,1910年建成,建造者巴提耶夫兄弟系俄国皇亲。初建时为两层,后改为三层,整体为砖木结构,是武汉较早的多层公寓。这里曾供在汉的外国侨民居住,1912年被出售给广东银行。 昨日上午,记者走访至巴公房子时看到,这里内部为单元式住宅,一楼外侧都已改作商用。记者粗略一数,在此经营的店面计有十余家,包括“中原烧烤店”、“老屋餐馆”、“红火菜馆”在内的多家餐饮店铺均在开门营业。另外,这里还有不少足疗保健类的店面。 由于所住居民众多,建筑内部显得异常拥挤。一楼侧面的楼道口也成了一路边摊的“厨房”。从楼道进入天井,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墙壁和窗户上也积下了厚厚的油污,看了令人痛心。 据一位居民透露,每到营业高峰期,这里不但人声嘈杂,而且烟熏火燎,大家都不堪其扰。“房子里面都是木制结构,万一发生火灾,后果可能会非常严重。” 上海村: 违章建筑遍布 记者随后来到位于江汉路步行街边的上海村。 上海村于1923年由华商李鼎安投资修建,初名鼎安里,当时共有房屋27栋,其中3层住宅18栋。 如今,这片挂有“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牌子的老房子,分别属于3家不同的单位,共有约500户居民在此居住。 记者在其中一栋楼房前看到,这里出现了不少居民自行修建的违章建筑。有的是在原本4层楼房的基础上加盖的,有的更是悬空于楼房外侧,形成了“空中楼阁”和“复式结构”并存的局面。而在楼房的屋顶上,更是布满了临时搭建的简易板房。 据了解,这些违章建筑有的系住户自行搭建的厨房和卫生间,有的则被出租给了打工者居住。 记者还注意到,楼道内外均有大捆电线横空而过,如蛛网状交错,存在不小安全隐患。 说起这里的违建,77岁的居民陈婆婆连连摇头。她告诉记者,这些违法搭盖的建筑是近年来逐渐出现的,不仅很不安全,而且对房屋结构也造成了严重破坏。“很多地方的墙壁都出现了裂缝,看着就让人心惊胆战,有时候还会漏水。” 陈婆婆介绍,这些房屋每层住有3户居民,大家共用厨房和卫生间,空间非常狭窄,生活也很不方便。“我们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但过得并不舒服。如果有机会搬到厨卫配套的新房,我们愿意主动腾退。” 咸安坊: 风化破损严重 位于汉口南京路附近的咸安坊共有里分式住宅64栋,规模较大,作为近代高级住宅区,体现了那个时代设计、施工和开发的一流水平。 但当记者于昨日上午来到咸安坊时,却发现这里几乎已经人去屋空,一些外围建筑已被拆除,巷弄里遍布碎石砖瓦。 在咸安坊内部,仍然有不少老旧住宅楼得以保存。在历经近百年的风霜后,这些建筑的外墙墙面已经出现大面积剥落,墙砖裸露在外。楼房内的木质台阶也已严重腐朽,踩在上面“吱呀”作响。 现场一位负责居民腾迁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拆除的都是后来兴建的建筑,而咸安坊原有的优秀历史建筑都将保留下来。在将居民腾迁安置完毕后,政府将对这些建筑“整旧如旧”。 珞珈山街房子: 200余户无一违建 珞珈山街房子是一组近代西式楼房住宅式建筑群,位于江岸区珞珈山街道,建于1910年至1927年间,原系英商怡和洋行修建的高级住宅,一共27栋,现12号楼1927年曾为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驻地。 昨日,记者走进珞珈山街,只见几排三层老房子掩映在绿树丛中,老房子清水红砖外墙,红瓦坡顶,带百叶窗的窗户大小不一、上下错落有致。在这里,记者没有看到零乱不堪的电线,也没有发现有哪户居民乱搭乱建,街面整齐,马路干净,有的居民还在自家阳台上摆放几盆小花,令人赏心悦目。 珞珈山街房子属于一元街洞庭社区。社区支部书记刘蓉介绍:目前住在这里的居民有200多户,98%为原居民。为了保护优秀历史建筑,社区干部时刻不忘对居民的教育,严厉禁止乱搭乱盖。小区内只要有居民运回黄沙和红砖等建材,社区干部便第一时间上门了解情况,如发现违建的苗头便立即制止。小区200多住户,迄今为止没有一家违规搭建的;珞珈山街房子一楼也有不少门店,社区要求这些门店规范经营,不许出店经营,不许乱贴广告,店面内外要保持整洁。 在洞庭社区,保护珞珈山街老房子成了居民们的共识。记者在社区采访时,几名社区居民表示:这里闹中取静,环境优雅,应该好好地珍惜,他们谁也舍不得搬走。当然,如果政府统一规划开发保护,要求居民腾退迁出,他们也支持。 原东方汇理银行汉口分行: 原东方汇理银行汉口分行位于汉口沿江大道171号,属巴洛克式建筑,1901年始建,1902年建成,2层砖木结构,建筑立面采用晚期文艺复兴三段式构图,糅合巴洛克式装饰手法,是欧洲传统清水红砖工艺建筑精品。原东方汇理银行汉口分行过去主要为法国在汉工商企业提供金融服务,1949年后停止营业。 昨日,记者在高楼林立的沿江大道上看到:位于车站路路口的原东方汇理银行汉口分行“身材”比较矮小,只有两层的砖木结构房屋外墙修葺一新,柱式和山花造型别致。 房屋正中的欧式大门虚掩着,门旁的门牌显示:原东方汇理银行汉口分行现在是农业银行的私人银行。工作人员告知:银行的大门平时都不打开的,客户来办理业务要事先约好时间。 记者观察发现:大楼内部装修精致,窗明几净。 据了解,有近百年历史的原东方汇理银行汉口分行曾经年久失修,亟待修缮。农业银行于是将大楼租下,租期5年。2010年8月,农行投入2000多万元,对面积900多平方米的历史建筑进行修缮整固,终于让原东方汇理银行汉口分行这栋老建筑又恢复了生机。 据悉,去年7月13日,市政府参事室一行7人对江岸区优秀历史建筑进行了调研。参事们参观原东方汇理银行汉口分行时,对农行投巨资修缮历史建筑,借文化打造服务平台,形成保护、利用双赢的良性互动十分赞赏,纷纷表示这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好办法。 散布在三镇大街小巷的优秀历史建筑,也有一部分建筑保护得较好,仍旧保持着老建筑的原有风貌,并散发出新的活力。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