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埠老影院未死,新衡山影院重生
摘要: 对于大多数老字号来说,老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意味着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但另一方面,也容易成为观念滞后、体制落后、设备老化等问题的代名词。承担大众娱乐功能的老电影院,在这方面问题尤为突出。如何扬长 ...
对于大多数老字号来说,“老”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意味着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但另一方面,也容易成为观念滞后、体制落后、设备老化等问题的代名词。承担大众娱乐功能的老电影院,在这方面问题尤为突出。如何扬长避短,跟上时代的脚步,北京、上海老电影院的重生之路,为哈尔滨老电影院的重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翻新老建筑 增设花园景观 上海老电影院重拾活力 始建于1951年的上海衡山电影院,是新中国诞生后上海新建的首家电影院,由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亲笔批建题名。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2010年9月,经过一年时间改造完成的新衡山电影院开门迎客。“新衡山”是一座白色带竖立线条装饰的“山形”建筑物,矗立在一片葱笼的绿树间,分外醒目。主建筑周围增添了大量草坪和景观绿化,尽显上海唯一“花园影院”的独特魅力。 新衡山电影院市场部负责人陶金介绍说,“新衡山”由上海电影集团投资,影院在外观上力图向历史建筑靠拢,在立面上引入竖状线条,随着人行进间的视觉角度不同,配合自然光影的交错,会产生一种静态的韵动,建筑整体格调与衡山路周边环境和历史风貌相得益彰。内部设置了3个观影厅,有700多个观众席。影厅以“超五星”标准建造,引进最先进的进口放映设备,配有超宽排距的舒适座椅,为观众营造专业的视听环境。 陶金说,改造前,衡山电影院每年的票房收入约在四五百万之间,改造后收入大幅度提高,去年的票房收入已达到了一千万元。由于影院的内外环境都好,很多电影出品方都把在沪的首映式选在了“新衡山”。 与“新衡山”改造“由表及里”不同,享有“远东第一影院”盛名的上海大光明电影院,是上海市优秀近代历史保护建筑,只能修旧如旧。该影院始建于1928年,1933年由著名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重建。2008年,“大光明”斥资1.3亿元人民币对影院进行修复,并于2009年重新投入使用。翻修一新的“大光明”几乎完全恢复了旧时模样奶黄色的外立面构成波浪中行进的风帆,流畅的圆弧曲线从大厅顶部围环整个电影院,渐叠层荷花形的三层屋顶装饰别具一格。影院顶楼还新建了供观众休息的露天花园。 大光明电影院市场总监李维君说,改造后的大光明形成“1大加5小”的放映格局,在改造并保留原有放映大厅两层楼设置的基础上,新开发了5个小厅,让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为凸显历史文化底蕴,“大光明”还精心设计了展示其80年历史的文化长廊,通过灯光、图片、文字、实物等,展示了影院的前世今生。 移师商业区 坚守文化定位 新首都电影院涅槃重生 谈起北京老电影院改造的成功案例,北京电影发烧友高伟介绍说,有着七十几年历史的首都电影院,从北京长安街整体迁移至西单大悦城商场,重建后于2008年重新开业。新首都电影院按照五星级标准建设,总建筑面积10369平方米,共有13个厅、1722个座位,不但成为长江以北规模最大的影院,还以坚持文化定位、提供高端服务和平民票价的经营理念,成为北京票房的领头羊。 高伟说,首都电影院旧址要拆迁时,时任老领导也曾奔走呼吁,想要保留老建筑。但是一家老电影院在长安街那样的主干道上,确实很难发展壮大,不如异地重建,在商圈旺铺谋求发展。 设施先进的“新首都电影院”依然坚持文化定位,长期设立艺术片厅、老电影专场和国产影片专映等特色服务,以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影院围绕电影放映,拓展服务项目,开展特色经营,建立了集观影、休闲、商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VIP厅可提供舒适的贵宾级服务,3个商务厅可举办各种电影招待会,9个时尚影厅中有2个可同时容纳近300人的大影厅,可以承办电影首映式和其它宣传活动。此外,影院还设有贵宾会议厅和电影酒吧,前者为高端会议提供场所,后者则成为影迷休闲娱乐、电影人促心交谈的聚集地。 修复或拆除 路,不止在两点之间 对与老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很多地方采取的做法是,有历史价值的就“原封不动”,没有价值的就拆掉。我省艺术家、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理事刘恒甫说,其实修复与拆除之间,还有第三条路可走。根据老建筑的保护级别和实际情况,内外都不能动的,当然要“修旧如旧”。但是对于那些价值较低的,也不必全部拆除,可以采取局部、片断式的保护方式,将老建筑的一部分巧妙地与现代建筑材料“嫁接”,让新、老建筑物交相辉映。这样的鲜明对比很有意义,不仅节约成本,还可以为城市带来额外的文化附加值和别样风情。 位于哈尔滨爱建商圈(原哈尔滨车辆厂旧址)的哈尔滨冰雪艺术馆,由刘恒甫设计,其建筑外观就是采用车辆厂老厂房的红砖,复原了一座已经拆除的保护建筑的一面墙,同时嫁接玻璃、钢结构等现代建筑材料和造型元素,形成了新与旧的强烈对比,其鲜明、时尚的艺术风格受到了很多专业人士的好评。 刘恒甫说,欧美发达国家并不喜欢“拆旧建新”,而是崇尚搞“建筑再生”。这种既环保,又能保存文化的做法,不但让老建筑重新焕发了生机,而且节约了大量成本。 眼下,一股“利用闲置老建筑,注入文化项目,从而赋予其新生命”的潮流在全世界方兴未艾。远有纽约的华尔街,由荷兰人17世纪在当地建立的要塞工程改造而成;巴黎的奥赛博物馆,由闲置了约47年的火车站改建而成。近有北京的798艺术区,由原798厂等大型国有企业废弃厂房改造而成;即将举办奥运会的伦敦奥林匹克公园,由伦敦废弃的船坞区改造而成……希望各地老建筑改造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哈尔滨老电影院的改造带来启示。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