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文物建筑修缮进行时
摘要: 搭起脚手架、翻修屋顶、修复地板这是近日记者在斜桥镇西街的米谷故居修缮施工现场看到的一幅画面。 从去年11月底起,我市对米谷故居、许行彬宅的修缮工作进入到现场施工。作为我市十二五期间的首轮文物 ...
搭起脚手架、翻修屋顶、修复地板……这是近日记者在斜桥镇西街的米谷故居修缮施工现场看到的一幅画面。 从去年11月底起,我市对米谷故居、许行彬宅的修缮工作进入到现场施工。作为我市“十二五”期间的首轮文物建筑维修项目,这两处建筑的维修费用都来自市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 米谷故居,修缮基础上新增基础设施 米谷故居位于斜桥镇西街12-16号,建于1918年,为米谷出生和青少年时期居住的地方,是海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现存两进三间二楼及厢房、天井等建筑。 米谷故居由于住户变迁,屡遭改建,原有的环境状态遭到了破坏,建筑构件霉烂、变形,建筑本体残损严重,急需修缮。“此次维修主要是屋面翻铺,修补破损的墙体,对倾斜的墙体进行加固及墙面粉刷,对开裂或腐烂的梁、坊、柱、椽子、门窗和望板等构件进行更换。”施工人员介绍,“此外,我们还将对地面进行平整清理,地砖破损修补更换,对建筑新旧构件进行防虫、防蚁处理等。” 在修缮过程中,记者发现,施工人员在尽量保留原貌修缮的同时,还预铺设了下水等管道。施工单位表示:“米谷故居内原本没有专门的卫生设施,此次修缮我们也做了这方面的考虑,铺设好一些管道,以备将来不时之需。” 据了解,施工队在专家的指导下,做到事先规划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认真务实地对文物建筑进行修缮。专家觉得,米谷故居是宝贵的人文资源,保护和利用好米谷故居将进一步推动我市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弘扬海宁的名人文化。 许行彬宅,注重修缮后充分利用 此次修缮的另一处文物建筑是位于周王庙镇花园弄15号的许行彬宅。这是一座典型的西洋式楼房,为西式砖木结构,呈四合院式,被当地许多人都认为是周王庙镇的“宝贝”。 与米谷故居相比,许行彬宅的保存相对完好,建筑内部布局改动不大。“由于年久失修,建筑的局部砖墙已经风化,门窗破损颇多,木质构件有霉烂现象。”施工人员表示,此次维修主要内容是屋面全部翻铺,修补破损的墙体,对开裂或有腐烂的梁、坊、柱、椽子、门窗和望板等构件进行更换,平整清理地面,增加水、电、消防、技防设施,对建筑新旧构件进行防虫、防蚁处理等。 许行彬宅样式独特,朴素而典雅,许多人已经开始就这处建筑的后期使用开展讨论。有人认为可以做图书馆、有人认为可以做纪念馆。 专家认为:“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是可以并举的。像许行彬宅这样有着审美价值和特殊纪念意义的建筑,利用好了将发挥出极大的作用。” 修缮文物建筑,提升城市内涵 过几天,位于盐官观潮景区的章氏民宅的修缮工作也将进入施工阶段。据了解,按照《海宁市文物建筑保护修缮方案(2011-2015)》,“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分步骤、有重点地对全市61处文保单位、文保点开展维修工作。 去年初我市启动了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工作,保护文物建筑意义重大。文物建筑记录着历史,承载着文化。此次对几处文物建筑的修缮,都将严格按照规划方案,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和“修旧如旧”的文物维修原则。 文化遗产不应该是城市发展的绊脚石。当你把它当成是城市发展的负担时,它就只能蓬头垢面地待在角落里,而当你把它当成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文化资源时,它就立刻站起来,光照四方。文化遗产应拥有自己的尊严,应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一个城市最美丽的地方。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