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全面修缮早期建筑群
摘要: 新学期,武汉大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老建筑维修正在进行,宋卿体育馆、工学院等11处老建筑将整旧如旧。 为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文化遗产,该校上个月成立了全国高校首个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同时设立文物保护 ...
![]() 为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文化遗产,该校上个月成立了全国高校首个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同时设立文物保护管理处,具体负责全校文物的维修、保护和管理工作。亲自担任委员会主任的校长李晓红表示:“做好修缮工作,对武大今后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传承大有裨益。”
被列入全国文保重点的大学校园建筑群
早期建筑群是武大校园建筑的精华,也是东湖国家风景名胜区的十个游览区之一。
这组建筑于1930年动工,1936年竣工,一气呵成。包括武大牌楼,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大楼,宋卿体育馆,老图书馆及广场,男生寄宿舍(樱园学生宿舍),学生饭厅及俱乐部,半山庐,周恩来故居,郭沫若故居,华中水工试验所……
当年由科学家李四光骑着毛驴带着干粮选址规划,美国名建筑师开尔斯设计,代表了当时一流校园的理想模式。
建筑群整体上遵循“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中国传统原则,形成以图书馆、理学院、工学院为主体的三个建筑团组,又引入西方古典式样,融合了中西建筑之长。
“它气势恢宏,布局精巧,中西合璧,美轮美奂,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完整规划和统筹设计,并在较短时间内一气呵成的大学校园,是全国最大最美的一组近代高校建筑群,堪称中国近代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和典范。”武汉大学档案馆原馆长徐正榜说。
2001年,该校15处、26栋建筑面积为54054平方米的早期建筑,被列入国务院“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久失修抢救迫在眉睫
悠久的历史让武大近代建筑弥足珍贵,但早期建筑修建已有70余年历史,至今尚未进行过全面修缮。
每年来武大参观老建筑的游人络绎不绝,在惊叹这些气势巍峨的建筑群时,他们同时看到:孔雀兰琉璃瓦屋面、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长期失修,大多数面瓦破损严重,瓦缝错位,长满青苔杂草……经过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淋,建筑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蚀破坏,如不及时维修,将逐渐失去昔日风范,缩短寿命。
在一次综合考察老建筑的保护情况后,武汉大学副校长谢红星对建筑外观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忧心忡忡。
本报去年也曾报道武大早期建筑群“周恩来、郭沫若旧居由于年久失修,均出现外墙局部酥碱、风化、剥落等现象;屋面大面积破损,漏雨严重,亟须进行维修”,引起众多武汉市民及广大网友的关注。
全面修缮“整旧如旧”以显其价值
“武汉大学要实现办学目标,离不开高品位、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建筑物,我们正好有中国独一无二的老建筑群。”校党委书记李健强调,“要善待并抢修这些价值连城的国宝、校宝。”
今年上半年,国家文物局负责人专门到武大考察早期建筑的保护工作,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承诺:积极创造条件,改革经费支出体制,与武大开展合作,一起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武大则表态:将在早期建筑维修保护工作的基础上,与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有关部委合作,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防止损坏,延长寿命,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武大决定,在2013年前将修缮老图书馆及广场、理学院、文学院、法学院、男生寄宿舍(樱园学生宿舍)与学生饭厅及俱乐部(樱园学生食堂)、周恩来故居、郭沫若故居、华中水工试验所,同时完成这些建筑的配套环境改造及亮化工程。今年维修重点是宋卿体育馆和工学院(行政大楼)及附楼。
武大后勤保障部部长陈慧东表示:“我们的修缮原则是不改变文物原状,尽可能减少干预,尽可能多地保护现存实物原状和历史信息。” 本报通讯员 冯林 张全友 本报驻鄂记者 钱忠军(本报武汉10月7日专电)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