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行业聚焦 查看内容

张园4栋八旬老建筑为地铁“挪窝”

2013-9-5 19:02|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9| 评论: 0

摘要:   最近,位于石门一路近南京西路一带,轨交12、13号线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中。记者从静安区有关部门获悉,为了地铁建设,位于张家花园地块内的4幢八旬高龄的老建筑将不得不让路,暂时挪窝迁往位于嘉定的仓库内 ...
  最近,位于石门一路近南京西路一带,轨交12、13号线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中。记者从静安区有关部门获悉,为了地铁建设,位于张家花园地块内的4幢八旬高龄的老建筑将不得不让路,暂时“挪窝”迁往位于嘉定的仓库内,待轨道交通施工完毕后,它们才有望修旧如旧“重回故里”。
  本报记者 范彦萍
  四幢老建筑为地铁施工迁移 精华材料运往嘉定仓库保存
  得到消息后,记者昨天来到轨道交通12、13号线石门一路和南京西路一带的地铁动工区域,位于张园地块内的四栋老建筑已不见了身影,老建筑的原址已成为平坦的水泥地,连门牌号都不见了。
  据了解,这四幢“消失”的历史建筑包括石门一路251弄2号建筑和石门一路251弄4号建筑,2号建筑曾是静安区粮食局办公所在地,4号建筑曾为上海市商委下属机构的办公场所。另外两幢则是石门一路315弄3—5号建筑和南京西路995弄9号建筑,它们长期被作为当地居民住房。四幢建筑中有的是两层加一个阁楼,有的为三层加一个阁楼,房屋高度从12米到20米不等。据相关资料介绍,这四幢建筑均始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具有当时上海突出的中西合璧、中体西用的建筑风格,均为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内部装饰以木质为主。
  静安建筑装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人士表示,这些房子并不是真的被拆掉了。“依照有关部门要求,这四栋老建筑按照"原地拆解、包储保护、原状复建"的保护原则进行拆解。其精华材料和一些不可再生构件,已经全部原地成功拆解,被陆续运往嘉定区一个大型仓库里妥善保存,将来会原地复建。”
  八旬高龄 拆解遭遇重重困难 日后复建 颜色匹配成一大难题
  要让已经驻扎了80多年的老建筑“挪窝”谈何容易。据静安建筑装饰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之所以要保留这四幢建筑,是因为其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在拆解过程中慎之又慎。由于这四栋建筑有两栋属于居民用房,建筑内部存在不少私搭乱建现象,遭到人为损坏。加上四幢老建筑“年事已高”,普遍存在老化、风化等现象,整个拆解工作的难度相当高。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保留有价值的历史性材料、构件、装饰件、雕饰件等,工作人员对这四栋老建筑的全貌、局部、细节、内部结构进行了全方位的摄影、拍照存档,为以后的复建工作提供必要的档案资料。
  此外,工作人员还对大部分可再生建筑材料以及现状保存完好的木壁炉、木门窗、楼梯扶手等装饰性构件进行了编号并建档,建筑内外的各种石膏花饰以及马赛克拼花则各取一组小样,拍摄原始照片,绘制拼花图纸,以便于日后刻制模具、复建。
  据悉,在对四栋历史建筑每个部位的类型、材料、形式以及完好情况,做了编号、分析、统计和分色标注并编写清单后,这批构件已被运进嘉定黄渡的曹安公路旁,一个约5000多平方米的仓库存储。据悉,此次储藏的各类构件近千件,瓦片近万片,此外还有各种完好的五金配件、留样构件等。为了保护这些构件,这对仓库的保温、保湿、通风环境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批历史性建筑构件至少会仓储两到三年。在构件仓储保护期间,静安建筑装饰公司还特别成立老建筑修复作坊,对构件进行研究、分析,为日后的建筑复建工作做好相应的技术数据资料准备。一批身怀传统技艺的老工匠、老技师,将对构件的材质、构造、破损度进行剖析评估。
  据这位负责人透露,复修的历史建筑,对外墙新老部分的颜色匹配是一大难点,历经80多年风吹日晒的旧墙色彩并非轻易就能模仿出来。为了做到修旧如旧,他们还会运用到曾在中共二大会址的修缮中曾经使用的拆解建筑相关技术。据悉,后期的修复工作需要等到地铁站工程完毕后才能顺利展开。至于这些拆解技术的远期应用计划,尚处在统筹中。
  居民回忆张园往事
  《股疯》、《孽债》……它曾是上影厂的外景点
  张园有案可查的前身为英商格龙氏的私人花圃,在1872年至1878年之间,上海开埠未久之时。后经两次转租,直到1882年无锡富商张叔和将其买下,并取名为“味莼园”,它的命运也由此得到改变。
  张叔和在购入此片土地后,苦心经营,不仅大大扩展面积,更在其中按西洋风格修建园林假山、亭台楼阁。到1885年正式对外开放时,“味莼园”已脱胎换骨成为当时沪上首屈一指的大花园,此时人们就已习惯于称其为“张园”。从园中巨厦“安凯第”的修建,到“张叔和花园公司”的出现,1893年至1909年间的张园可谓繁荣兴盛,当年,作为曾经的“海上第一名园”,文人雅士、各界名流常常聚集在此。
  沪上第一盏电灯、第一辆自行车、第一个室外照相馆等新鲜时尚玩意,全部都是出自张园。但随着时代变迁,张园于1918年停办。其后张园土地被逐渐分割出售,用于建造市房。
  听闻张园的四栋老建筑暂时被拆走了,在张园里办公的85后白领小张觉得有些可惜,他建议,如果真的要保护,索性就彻底保护起来,顶多少建一个地铁出入口。“我记得出生时,张园非常漂亮,我小学、中学都是在附近读的。记得那时的院子很整齐,附近没那么多高楼大厦,屋顶上也没那么多电线杆……”
  张园里的建筑被拆解迁走了,又勾起了很多人对这个曾经的“海上第一名园”的回忆。
  曾对张园有过研究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说,“张园的建筑群非常漂亮。”早些年,他曾请了两个摄影师乘坐直升飞机到张园的上空拍摄,从高空拍出来的效果非常精致、特别漂亮。这是一种在上海的租界上才会出现的中西合璧的建筑。
  今年58岁的唐先生从4岁起就住在张园,迄今已有54年了。对于这个自己经历过儿时童年、成人、中年、步入老年的老弄堂,他有着说不出的感觉。“太熟悉了吧。这里的建筑风格非常多样。”
  唐先生告诉记者,张家花园几乎每年都会迎来一两个摄制组拍电影或者电视剧。20多年前,在拍摄《夜上海》时,唐先生曾被剧组聘请为业余电工,客串了一回剧组工作人员。“前几年,凌峰主演的《团圆》,再早些年潘虹主演的《股疯》,还有电视剧《孽债》,冯小刚的电影节宣传片等等,都在这里取过景。这里几乎成了上影厂的外景点。”唐先生说,正是这些充满了浓浓老上海风情的弄堂和现成的形态各异的石库门建筑,让这里成了电影导演眼中最佳的取景点。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