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雷姆•库哈斯曾对中国建筑师有过这样的评价——中国建筑师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报酬设计了最多的作品。中国的建筑师数目是美国的十分之一,他们在五分之一的时间内在设计了5倍的量,仅赚取十分之一的设计费。这相当于2500倍于一个美国建筑师的效率。
这番言论不仅可以说明中外建筑师在设计报酬上的差距,或许还能反映当时中国建筑界与国外建筑界的一些差异。
不过,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建筑的迅速发展,雷姆•库哈斯对中国建筑师以及中国建筑师代表的中国建筑界的这番言论恐怕就不再合适了。
不可多得的10 年
中国建筑事务所大发展
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看来,21世纪的头10年,对于中国建筑界而言,是不可多得的10年。每年参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系统评优活动的庄惟敏表示:“最近这10年是我们项目最多的10年。项目之多、水平之高、规模之大,还有建筑之复杂、影响力之巨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往前往后的10年可能都没有这样的发展态势。”
近几年,中国经历的几个大事件同时成为建筑界的盛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再早一点的国家大剧院,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馆,2010年广州亚运会场馆,一系列建筑伴随着盛会涌现出来。
庄惟敏说:“这几大事件综合起来,从很多作品和项目反映出来,造就了这10年中国的一个建筑奇迹。这10年是不可多得的10年,这是很多人的共识。”
之所以能在这10年出现如此之多、如此之好的建筑作品,正是缘于这10年中国建筑事务所的大发展。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庄惟敏
2001年的统计年报显示,全国各类设计企业共计11338家,全国建筑设计院共计4327家。其中,国有独资企业3488家,占80.6%;其他所有制企业839家,占19.4%。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统计资料汇编》的统计,全国勘察设计行业企业总数14667家,共有建筑设计企业4898家。
在4898家建筑设计企业中,国有企业1786家、集体企业170家、股份合作企业158家、联营企业6家、有限责任公司1941家、股份有限公司410家、私营企业365家、港澳台企业24家、外资企业21家、其他企业17家。
从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建筑事务所不但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在形式上也有所创新,可谓百花齐放。除了传统的国营大设计院外,各种集体、私营、外资等设计公司、建筑事务所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面对国内纷繁复杂、在各种制式下发展的建筑设计单位,我们可以大概将其划分为传统主流的建筑设计院、民营建筑事务所和境外建筑事务所3大阵营,以及其他一些独特的工作室或联合机构。
在21世纪的头10年里,这3大阵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共同见证了如今中国建筑界繁荣的局面。
体制内的大设计院
10年间的进步有目共睹
新中国成立后,照搬苏联模式创办起来的中国传统建筑设计院,是计划经济背景下的产物,如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现代设计集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均属于体制内的国有独资设计企业。
随着境外建筑设计事务所的进入,以及中国本土建筑事务所的崛起,传统的大设计院(简称大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而,伴随着近年来建筑设计行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部分建筑设计院完成了企业化改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机制、管理模式等变化明显
截至2008年底,国有建筑设计企业的数量为1786家,占总数的36.46%,而其他性质的占比达63.54%。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崔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实际上每一个10年中国的建筑界都会有大的变化。大院的机制、管理模式等与10年前相比,早已有所不同。体制内存在的一些问题虽然无法解决,但大院也在改革,也在进步。他认为,无论是体制内的大院,还是体制外的民营建筑事务所,或者是进入中国的境外建筑事务所,事实上,都面临着如何更好地服务市场的问题。
对于国有企业来讲,仍有一些体制外的设计企业无法相比的优势。不过,大院每年都有一定的产值要求,这样的衡量标准过于单一,给设计及创新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这些年, 大院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
建筑工作室自主性强
如今,很多建筑设计院内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了很多鼓励建筑创新、鼓励设计人才崭露头角的体制性调整。如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就非常鼓励建筑师个性化发展,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也较早地在大院内推行建筑工作室。因此,众多工作室在大院体制下纷纷成立,“一些大院的学术带头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室,这是现在比较普遍的现象”。
工作室一般由一位主创建筑师带领其他建筑设计师工作,在创作方式、工作模式等方面与体制外的建筑事务所类似,自主性较强。比如,是否做商业项目,是否选择一定比例的中小型文化项目,是否做一些更有学术价值、更有意思的项目,如何与业主沟通等,都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可以自由选择。另外,大院设计师流动性相对较小,人员较为稳定。同时,它们还有很多资源,社会认同感更强一些,可以选择的机会也更多一些。
崔愷在2004年正式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设计团队由20多名年轻的建筑师组成。目前该工作室已成立7年多了,先后完成了山东广电中心、拉萨火车站、中国驻南非大使馆、敦煌博物馆、四川西昌文化艺术中心及火把广场、北京奥运会的演播塔、河南殷墟遗址历史博物馆等众多项目。其中,殷墟遗址历史博物馆获得了2007年的亚洲建协金奖。据悉,目前该工作室还在做北京中轴线上一个高达250米的瞭望塔项目。
据了解,包括崔愷工作室、李兴钢工作室、陈一峰工作室、张祺工作室、范重工作室、任庆英工作室在内,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目前已有6个专家工作室和几十个不同专业的设计研究室。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目前也有马国馨工作室、胡越工作室、何玉如工作室等20多个独立工作室。

崔凯
曾经稀少的民营建筑事务所
10年间发展成为中国建筑界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与逐步改革的大院、平稳发展的境外建筑事务所不同,这10年间变化最大的当属在2000年之前很少出现的中国民营建筑事务所。它们在21世纪的头10年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并迅速崛起。它们与传统大院同台竞技,成为目前中国建筑界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民营建筑事务所活力尽显
庄惟敏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建筑市场不断开放,一些中小型民间事务所和设计公司慢慢涌现出来。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家政策开始惠及民营建筑事务所。于是,近几年来民营建筑事务所绽露出非常强的活力。
民营建筑事务所有着非常优秀的表现,拿到了诸多如亚建协大奖、阿卡汗奖等国际知名奖项。“这在改革开放这前是无法想像的,改革开放初期也没有现在做得这么好”。
不过,在崔愷看来,民营建筑事务所的出现更多的是市场的选择。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业主、开发商等对项目往往有着不同的定位。因此,对于一些自己有特别需要、有特色的项目,很多人乐意与小型民营建筑事务所合作。
小项目与小事务所的结合
一些非常个性化的事务所,如比较有名的北京标准营造、都市实践等,目前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不过,崔愷认为,这无关体制,而关乎主创建筑师的背景和价值观,以及建筑师个人的追求。
与崔愷的观点类似,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胡越认为,正是这些各具特色的小项目与民营建筑事务所的结合成就了民营建筑事务所的发展。他认为民营建筑事务所实际上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一方面,民营建筑事务所接触了一些大院不愿做的小项目,而小项目在中国市场上很多。在建筑艺术上有新诉求的业主基本上来自民间,例如一些收藏家建自己的私人博物馆,基本上不会找大院,而是找灵活的民营建筑事务所。
另一方面,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在民间确实有一批相当有水平的建筑师。胡越说,很多人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在意识、信息的获取、语言沟通方面都更具优势。
小事务所开始承接大项目
之前受体制、实力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在与传统大院和知名境外建筑事务所的竞争中,民营建筑事务所往往拿不到重大项目。不过,目前这一状况已经有所改变。
庄惟敏介绍说,现在民营事务所已经陆续参与到一些大型项目中。一些大的私营设计公司开始涉足大型公建市场,例如中建国际(简称CCDI)做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水立方项目。此外,CCDI还参与了北京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大楼、迪拜棕榈岛等众多地标性项目的建设。
庄惟敏说,由于民营事务所的参与,市场变得更加活跃,非常具有新意。事实上,小建筑事务所参与大型公建项目的案例已经为数不少了。与上世纪末就已经成立了的家琨建筑、马达思班、都市实践等这些在近10年里规模不断壮大的老牌民营建筑事务所不同,XD建筑师事务所在2009年9月中标武汉辛亥革命纪念碑项目时,距离其2008年10月成立还不到1年的时间。
“留意一下就可以发现,以前中国的许多项目都是国外建筑事务所在做,而现在这个现象在一些重要城市正在发生变化。北京、上海已经慢慢进入理性状态。经过这10年的发展,甲方现在已经知道自己应当与什么样的团队合作了。这提供了一个土壤,像我们这样的本土建筑事务所获得了健康成长的契机。”XD建筑事务所建筑师徐东昕说。

XD建师事务所辛亥革命纪念碑
进入中国市场的境外建筑事务所
在设计水平提高的同时竞争更加激烈
境外建筑事务所基本上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的。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球最大的200家国际建筑设计公司中,目前已有约70%在中国设立了分支机构或开展有业务活动。
境外设计机构进入中国,一方面提升了设计水平,另一方面使得高端市场上的竞争更加激烈。在国内高端市场上的项目前期方案竞标中,很多项目被境外设计机构收入囊中,如上海中心的设计者便是美国GENSLER(莱斯乐)建筑设计所。
高端市场上的占据者
事实上,境外建筑事务所一进入中国,就占据了一定量的中国建筑设计的高端市场。在建筑数量和投资都非常密集的上海和北京市场上,绝大多数超高层建筑均出自海外建筑师之手。
日前刚刚完成北京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的德国gmp建筑事务所,获得了来自各方的好评。5月下旬,吴良镛院士、关肇邺院士、李道增院士、何镜堂院士、郭明卓大师、黄星元大师等众多国内设计界的泰斗在参观国家博物馆之后,均给予了高度评价。业主也给出了“非常好用”的评价。

国家博物馆
德国gmp建筑事务所中国总代表兼合伙人吴蔚向记者表示,目前德国gmp在中国有超过80个项目,已成为发展最稳健、最成功的境外事务所之一。10年间,他们参与设计了国家博物馆、深圳会展中心、青岛大剧院、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心等诸多大型且具有重大意义的项目。
更多的洋事务所进入中国
在过去的10年里,对境外建筑事务所而言,国内的大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企业愿意境外设计机构参与进来;另一方面,境外设计公司在中国所面对的竞争更加激烈。
“坦率地讲,德国gmp目前在国内的形势比四五年前更加严峻了。”吴蔚表示。一方面,进入中国市场的境外建筑事务所越来越多。比如前几年,英国福斯特建筑事务所在中国主要是接受直接委托,很少参与投标和竞赛。而现在,福斯特建筑事务所开始在中国参与更多的项目,甚至包括一些不是那么重大的项目。
竞争激烈但不惧怕威胁
与此同时,国内的一些设计公司、设计院通过过去十几年的锻炼以及与国外同行的交流,自身设计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一批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建筑师或建筑事务所随之涌现而出。
不过吴蔚表示,它们对德国gmp目前还不构成威胁。从国外学成回国的建筑师也组建了一批“海龟”事务所,为中国建筑的创新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它们同样没有构成大的威胁。
在吴蔚看来,德国gmp最大的竞争来自于国际同行和国内几个大的设计院。不过,在这种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德国gmp的业绩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一年比一年更好。“虽然没有出现跳跃性的增长,但一直在稳健地增长”。
成长的新机构
高校教师创办的个人工作室学术背景强
在大院、民营建筑事务所、境外建筑事务所几大阵营之外,实际上还存在着一些无法归类的设计机构,例如一些高校教师创办的个人工作室、体制内机构与体制外的事务联合建设的设计研究中心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徐卫国认为,大学教师的工作室属于是一个特殊类型。这类工作室是学校企业集团下属的设计企业。不过,与其他设计事务所及设计公司不同的是,除了做建筑设计外,这类工作室还要承担教学和研究工作。“项目设计是建立在学术研究之上的,因而具有非常强的学术背景”。
徐卫国的工作室属于清华大学企业集团下属的设计企业。他说,工作室不仅设计项目,还搞研究,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项目,此外还有大学的教学工作。
“这种工作室与设计院是不一样的,更多的设计作品是基于学术研究,把设计研究与创作实践结合在一起。因此,它是一个特殊的团体。”徐卫国表示。
徐卫国的工作室于2001年成立,现在成员有20人左右。工作室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研究,主要进行参数化的设计研究,研究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创作潜力,然后再把研究结果与实际项目结合起来。
据徐卫国介绍,2008年北京奥运会玲珑塔接待厅的室内设计项目,完全应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河北廊坊的时尚中心是国内最早运用参数化技术设计出施工图纸的项目。
事实上,国内与徐卫国工作室类似的工作室还有很多,清华大学的李晓东、南京大学的张雷、同济大学的袁烽都以自己的名义开办了工作室。

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徐卫国
中国建筑事务所的未来
融合发展之势不可避免
对于未来中国建筑事务所的发展,庄惟敏非常乐观。他认为,未来中国建筑事务所会越办越好,而且民营建筑事务所将会成为市场上的主力军。现在,民营企业也开始在资产结构的重组、股份化改革等方面进行尝试。“从总体上来说,国有部分会越来越少,私有的部分会越来越多”。
庄惟敏表示:“现在越来越融合了,体制不再是分隔机构的一堵墙。”从建筑事务所的规模上来讲,大型私营建筑事务所的出现,与大院一起,积极参与越来越多的大型工程。从这一点来看,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差距不再那么明显。
此外,从创作机制上来看,大院下属的工作室与民营建筑事务所几乎没有任何差别,都由一位知名建筑师带领整个团队做项目,比较自由灵活。
虽然可以将国内建筑事务所划分为几大类型,但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合作,有着紧密的利益联系。
而国内大院、民营建筑事务所在设计水平、对建筑整个过程的控制水平等方面也越来越接近国际标准。因此,无论是体制内外还是境内外,都须面对、适应市场的发展,融合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