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北京的建筑界、地产界、艺术界广泛地响起了一个名字“运河岸上的院子”,这个名字以超凡脱俗的气质和品质,掀起了新中式文化风潮,直至今天,它仍在领导并影响着中式建筑的传承与走向。
从前 “院子”是一门艺术
人们最初认识的“运河岸上的院子”,与其说是一个别墅项目,不如说是颠覆市场、创新历史的建筑艺术。当时的别墅市场欧美风横行,开发商把国外的别墅原封不动的搬回了中国,开敞的花园厨房、满眼的烟囱罗马柱,中国人隐秘含蓄的性情和生活习惯完全被忽视。也许是审美疲劳,个别别墅项目开始走回归路线,四合院的空间布局、古建筑的砖瓦檐壁、还有最具代表性的扇形窗月洞门,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终于得到了复兴,可对于改革开放数十年、家庭结构产生变化、生活习惯日益现代化的中国人来说,其审美又多少有些格格不入。这样的市场状况,令“院子”的诞生,更加令人动容。

坡屋顶、凹庭院、横条窗、北京灰,简约清静的建筑线条在人们脑海中挥之不去。“中式”概念对于“院子”而言不是单纯的符号,而是骨血中的气质、建筑中的脉络。在与CBD一线相通的长安街东首,在沉缓静默的京杭大运河畔,“院子”呈现出纯朴、安详的气质氛围,天人合一的疏朗敞阔,在创意十足的设计中,也将古典与现代、中国与世界巧妙融合,如同时光机般流转,让人回味无穷。
“院子”效应由此展开,“新中式”风潮在建筑界、设计界、文化界、艺术界、新闻界澎湃。而“院子”的购买者也与众不同,他们不只是财富阶层,更是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艺术素养的财富阶层。可以说,“院子”为中国财富阶层如何居住的思考找到了最满意的答案。
现在 “院子”是一种收藏
花木扶疏的静街深巷、层层递进的宅邸门头、私密威仪的青砖灰墙,如今的“院子”变得更加纯粹了。因为土地越来越珍贵了,独栋别墅用地不再批了,中国财富阶层的人文素养和居住观越来越贴近中华数千年积淀的民族内涵了。“运河岸上的院子”以“四亩大院,中式别墅”这八个大字再次打动了市场,树立起中国别墅的标杆典范。

“院子”创造的最大价值,在于其对土地价值的最大化和无可比拟的收藏性。首先,北京别墅用地禁批已经8年之久,独栋别墅成为绝版资源已成定局,在稀缺的独栋别墅市场中,“院子”以0.33的超低容积率,一亩到四亩的私家院落规划博得头筹。第二,“院子”首创“精装院落”理念,将每座院落如同私家园林般定制精装,并以“样板院落标准即是交房标准”交付给业主,首度把院落空间作为别墅核心价值精耕细作,院落自身的私有性和日复一日生长成熟的园林景观,是普通豪宅所不具备的。另外,院子是目前全北京唯一享有原生水岸的城市纯独栋别墅,坐守长安街东起点,20分钟直抵CBD的交通优势,以及私享京杭大运河原生河段及森林绿肺的景观优势,是真正的城市第一居所别墅。
据权威媒体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独栋别墅的供应量仅为1142套,成交量达到1523套,供需比为1:1.33。现在,北京存量独栋别墅仅为2800套,按照目前的消化速度,这一存量将在两年内被消化殆尽。毋庸置疑,不久之后,别墅这种以土地的最大化占有为特点的建筑形态将消失在市场中,而“运河岸上的院子”这种不出城郭而享山水之乐的大院式别墅在全北京也只有五十五座,是当下别墅收藏的首选。
|